Nature重磅: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获重要突破!
发布日期: 2022-04-15 16:23:40 来源: 弗戈工业在线
4月13日晚,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我国干细胞制备技术重要突破,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首次在国际上报道使用化学小分子改变人类体细胞,获得新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重症肝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
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团队通过在人体皮肤细胞的培养液中,滴上几种化学小分子制剂,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培养,人体皮肤细胞的结构和形状就会彻底发生改变,成为新型的人类多潜能干细胞,也被称为人类生命发育的“种子细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邓宏魁:多潜能干细胞,是我们可以从早期的胚胎里面获得的这一种类型的细胞,那么这个细胞特点几乎是具有无限的发育潜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将来可以做得更复杂一点,也可以甚至在体外做出人的器官。我们这项全新的技术首先是突破了国际上的第一代的(干细胞制备)技术,既不需要使用人的卵母细胞,也不需要破坏人的早期胚胎,这样避免了一些伦理问题、也突破了第二代技术它可能有基因突变的风险。这个技术的突破就为我们国家在再生和干细胞领域突破了一个瓶颈,获得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底层技术。 这项新一代干细胞制备技术,是邓宏魁教授团队,经过十年研发,变化数十种技术路线,从50多万种化学小分子中筛选,得到的两个化学组合。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 特聘教授 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邓宏魁:实际上我们在2013年在小鼠的成体细胞上就建立了这样一个技术方法,(但是)人的细胞发育复杂程度,远超过小鼠的体细胞,然后它不太响应化学小分子外源的刺激。我们在过去的多年里面尝试了20多种不同的策略,也进行了上百万种化学小分子组合的筛选,最后找到了一个主要是分为两步法的这么一个策略,第一步的话,我们是找到了一个有效的六个小分子的组合,能够将人的成体细胞重编成为可塑性强的中间状态的这种类型的细胞,首先第一步特别困难,花了整整6年的时间。 现在,邓宏魁教授团队用这种化学小分子诱导成的新型种子干细胞,已经进一步培养出了增强免疫力的人体血液T细胞和人体胰岛细胞,并且,人体胰岛细胞已经在大动物猴的身上取得实验成功,未来可用于治疗糖尿病。 美国萨尔克研究所教授 胡安·巴尔蒙蒂:这将是再生医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因为没有用基因,他们用的是化学小分子重新编程。现在这就像吃一片阿司匹林一样,可控、高效地制备人体干细胞,用于重大疾病治疗,加快了进入临床应用的进程。标签:
本月热门新闻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