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下旬,几辆大巴车在乡间小路穿梭,从窗外望去,广袤的松嫩平原一望无际,即将迎来收获。
“黑土粮仓”先导专项科学总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佳宝下车后匆匆走进农田一处深约1米的土坑考察土壤情况。南都记者在现场看到,土坑内土壤层次分明,松散的表层黄土下有明显的黑土层,夹杂着白色斑驳,这是含有碳酸钙的表现。
但和想象中黝黑的黑土不同,黑土实物更接近浅一些的暗褐色。张佳宝在土坑看后做出评价,“黑土退化很严重了。”
黑土中的黑色来源于有机质,有机物料腐殖化会生成一种棕色至暗褐色的腐殖酸,腐殖酸含量高,土的颜色就黑。张佳宝介绍,当地风蚀严重,土壤质地变粗,有机物分解速度变快,黑土因此“褪色”。
“每形成一厘米黑土要经过约400年,一阵风刮过去,吹走的不是几毫米黑土,而是1个世纪。”张佳宝指着土层告诉南都记者。
在东北,一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已经开展一年多时间。202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先导专项,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南都记者了解到,这是上世纪农业科技“黄淮海”会战之后,中科院在新时代的一场新的农业科技攻关战役。
为何将黑土地保护提到如此高度?对于黑土地保护和利用,我们已经走到了哪一步?近日,南都记者随中科院一行来到东北黑土地区寻找答案。
东北黑土地是中国的粮仓。
“变薄”“变瘦”“变硬”
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攻关试验区,常年流传一句俗语,“一年刮两次大风,一次刮半年。”这里冬春季大风频发,风蚀十分强烈,最大风速超过7 m/s,严重破坏土地生产力。
张佳宝指着挖好的土坑告诉南都记者,每形成一厘米黑土要经过约400年时间,三四十厘米的黑土层形成则需要大概1万年时间。
“一阵风刮过去,就能吹走一个世纪。”他说。这可不是什么浪漫化的表述,一个惊人的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上世纪中叶的60-8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40厘米。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