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水西村发展保护规划征求意见,拟按“一字街、耙齿巷”传统梳式布局修复
发布日期: 2022-02-07 18:20:11 来源: 新快报

新快报讯近日,《广州市黄埔区传统村落水西村保护发展规划及修复实施方案》(下称:《方案》)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进行征求意见公示。《方案》提出,尊重水西村原有"一字街、耙齿巷"的传统梳式布局,修复村落街巷格局。

核心保护范围内保护建筑共 6 处

2014 年 11 月,水西村经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传统村落。为恢复水西村的传统村落格局和风貌,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要求,黄埔区长岭街道、水西社区经济联合社组织编制《方案》。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规定,向社会公示并公开征询意见。公示期为 30 天。

水西村背山面水,围绕村前低洼处系列风水塘形成石板铺设的一字街。水西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保护建筑共 6 处,现状均完整保留。其中包含黄埔区文物保护单位 1 处,为水西古建筑群(包括昆山祖祠、抱虚公祠、润峰祖祠、远亭家塾、辅而别墅、流米井);传统风貌建筑 1 处,为金陵公祠。此外,有传统建筑 5 处,分别为水西街一巷门楼(蹈和)、水西街二巷门楼(履中)、水西街九巷门楼(階春)、水西街十巷门楼(仁厚)、以及水西街 35 号民居(润峰祖祠附属建筑)。

尊重传统梳式布局

《方案》提出,尊重水西村原有"一字街、耙齿巷"的传统梳式布局,修复村落街巷格局。划定核心保护范围 2.27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 I 区 0.95 公顷,建设控制地带 II 区 1.53 公顷,环境协调区 3.40 公顷。

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传统风貌建筑设施原址保护,对其他传统建筑原址保护。不可移动文物,按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原则进行保护。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传统建筑,保护其外立面及体现历史风貌特色的部位、材料、装饰、构造等,建筑的内部环境可根据其建筑特色及活化利用需求予以改善。

同时,在核心保护范围内织补体现水西村特色的民居建筑,以广附传统风貌为主,提取水西传统文化元素。功能上优先选择文旅展示、民宿等适应村落产业发展功能。复建方案满足消防要求,在保护村落肌理的情况下设置消防通道。原则上,核心保护范围内新建或扩建的建筑高度控制在 12 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 I 区新建或扩建的建筑高度控制在 18 米以下;建设控制地带 II 区新建或扩建的建筑高度控制在 24 米以下。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标签: 西村 保护 建筑 传统 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