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 南沙争做港澳“超级联系人”
发布日期: 2022-02-22 10:27:06 来源: 新快报

■香港创业青年在南沙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开办手续。

构建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划今年9月开学;港式国际化社区和港人子弟学校加快建设……昨日,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在南沙召开,会上南沙区相关领导负责人介绍,南沙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实现基础设施、规则机制、科技人才、产业协同和交往交融五个方面的“联通”。会上还发布了广州南沙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十大案例。

■广州南沙蕉门河中心区

数看南沙

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31.61亿元,同比增长9.6%,较2017年增加约787亿元,年均增速8.4%;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2.3%,自2017年以来年均增速17.7%。

“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合计超1700种

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介绍说,南沙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累计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香港分部划拨了1.2亿元科研资金、建设经费和合作经费;启用全国首个粤港澳科技创新团体标准服务平台,为港澳深度参与全国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有效渠道。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试点,鼓励区内企业赴香港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已有6家南沙企业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市值近500亿元。南沙15家银行机构获得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合计已超1700种,为大湾区居民跨境理财提供丰富的选择。落地粤港澳大湾区首架双SPV飞机跨境转租赁项目等创新业务。

“南沙在科创、金融、法律、人才就业等方面不断破解政策堵点,切实加强与港澳的规则对接,营造便利港澳人士生活和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累计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指出,南沙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首创常态化粤港澳规则对接交流平台等众多创新政策切实推动大湾区内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为粤港澳人才、企业在南沙认证、就业提供极大便利,为其他国内地区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先行成果。

据介绍,产业方面南沙不断加强与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近3000家港澳企业落户,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市级“两高四新”企业112家。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今年9月开学

南沙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日益凸显。

记者获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计划今年9月开学。在学科设置方面,主要考虑国家社会需要与大湾区的发展趋势,专注“卡脖子”工程,比如微电子、高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另一方面紧跟大湾区发展需求,在融合学科方面进行探索。

南沙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原始创新重要发源地的作用,在校园周围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创建工作深入推进,设立“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获批设立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落户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广州合作中心),在全市率先试行放宽人才往来港澳商务签注备案要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12名教职工已先行享受到政策便利。2021年,南沙新认定区高层次人才150余名,累计集聚高层次和骨干人才约1.5万人,较2017年增长5.3倍。

南沙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目前,正加快建设港式国际化社区和港人子弟学校。港式国际化社区选址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附近,对标香港规划设计标准,引入港人子弟学校等项目。南沙港人子弟学校由南沙区政府选址并负责规划建设,按照南沙区公办配套学校的标准,以“交钥匙”的方式提供给香港校方举办,参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学校办学规模为十二年一贯制,全校共计36班,共可录取学生1620人,小学12班,中学24班,计划于2022年9月正式招生。学校教学楼目前已封顶,预计2022年5月30日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节点目标,9月份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同步投入使用。

广州南沙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十大典型案例

一、在庆盛枢纽区块引入香港规划标准打造港式国际化社区

二、开设全国首所非营利港人子弟学校

三、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

四、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首创“四个共享”合作机制

五、港澳工程相关企业和专业人士可在自贸区南沙片区直接提供服务

六、率先建立“湾区通”企业登记互认机制

七、打造全国首个粤港澳科技创新团体标准服务平台

八、落地“跨境理财通”首批业务试点

九、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科研资金跨境拨付

十、超算南沙分中心打造全国首个超级算力直通香港网络专线

■新快报记者 谢源源 朱清海 通讯员 南宣

标签: 香港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