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二期开讲 咸水歌里觅乡愁
发布日期: 2022-02-24 05:57:10 来源: 新快报

新快报讯 "月光光啊咧,照珠江啊咧,虾仔你乖乖训落床啊啰 …… "黄埔"讲古人"谢棣英哼唱了一首《月光光,照珠江》,向现场观众展示了咸水歌的独特魅力,赢得阵阵掌声。

2 月 23 日,"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第二期活动在黄埔区图书馆举办。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胡巧利和非遗项目咸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担任本期的"讲古人",生动分享了黄埔区的民俗文化及咸水歌文化故事。

"活力史志话广州"黄埔讲古堂是黄埔区今年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于 1 月 24 日正式启动。该品牌组织一批史志专家组建专业的"讲古人"队伍,阐释推广广州市、黄埔区优秀传统文化,激活群众文化记忆,延续黄埔历史文脉,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黄埔 30 项各级非遗项目串起文化珠链

"当前黄埔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热火朝天,一来到黄埔就感觉到奋发向上的锐气和朝气,而黄埔又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这样就会引来一个问题,如何让城市发展与文化传承共赢?"会议伊始,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胡巧利便抛出一个当下的热点课题。

在现场分享中,胡巧利将黄埔民俗文化资源优势及特点娓娓道来。她认为,守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民俗中的贤良故事是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民俗礼仪庆典可作为文化纽带促进社会和谐,民俗中的民间自治则有助于基层治理。

据介绍,目前黄埔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达30项,其中国家级 1 项,为波罗诞;省级3项,为扒龙舟、萝岗香雪、金花娘娘传说;市级 9 项,为舞貔貅、舞春牛、横沙会、玉岩诞、端午午时茶、波罗粽制作技艺、七巧节、客家山歌、广绣;区级共计17项。

"从民俗文化中,还可以看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向往、勤劳和智慧。"胡巧利表示。据悉,由黄埔申报、2011 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波罗诞是民间为纪念南海神生日而设立的庙会。波罗诞的传统反映出黄埔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黄埔人民也带有开放包容的海洋性格。此外,波罗诞上买"波罗鸡"、吃"波罗粽"的习俗,融入了民众追求"好意头"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咸水歌唱响 1000 多年历史

当天的活动中,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咸水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谢棣英介绍了水上居民和"广州咸水歌"的"前世今生"。

咸水歌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及沿海粤港澳等地区,包括广州、中山、珠海、东莞、阳江、江门、佛山等地。初唐王勃在《广州寺碑》里说:"六朝以来,谣俗讴歌播于乐府,炎方胜事自是偏闻四海。然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午疍夷故也"。其中的"蛮音"即是水上人家传唱的咸水歌。可见,广州咸水歌至少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过去,水上居民虽多目不识丁,但歌中人、物等却口耳相传,熟练者俱能对唱如流。在‘斗歌’中,看到什么唱什么,想到什么唱什么,对方问什么,随机应变就接什么。歌词俚俗,活泼自然。"谢棣英认为,咸水歌是水上居民琐碎、甚至困苦生活的精神食粮,是直抒胸臆、酣畅淋漓的表达方式。她分别从水上居民与咸水歌的渊源、水上人衣食住行与咸水歌的关系、广州咸水歌的艺术与特色、广州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四大方面对水上居民和咸水歌做了详细介绍,并动情演唱了咸水歌代表作。

活动最后,谢棣英及搭档演唱了一首感党恩的歌曲《红船精神代代传》,并同全体观众一起唱起歌曲《感恩的心要牢记》,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研究、保护、利用"一个也不能落下

黄埔龙舟龙头亮相北京冬奥开幕式的消息振奋人心,同时引发广泛思考。"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胡巧利谈到。

城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生存和保持的土壤不断被挤压。而传承主体缺失,后继乏人的情况更是加剧了民俗文化传承压力。活动上,两位专家对民俗文化传承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应对民俗文化的价值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二是要为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提供良好公共空间;三是为民俗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提供支持;四是可考虑引入时代主流符号,增强教育功能,助力基层社区治理;五是引入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活化民俗文化,增强其经济开发的功能,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文图:新快报记者李应华 通讯员 韦晓伶、舒悦、叶茜

标签: quot 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