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就业新模式来了!中国超2亿打工人正在试水(1)
发布日期: 2022-02-28 07:11:22 来源: 新快报

从“单位人”到“平台人”, 从追求“铁饭碗”到尝试“打灵工”……

■策划:新快报记者 罗韵

■统筹:新快报记者 梁彧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韵

■制图:廖木兴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了《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比2020年增加5.46%。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超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

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尝试空间

受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供需矛盾,餐饮、旅游、交运等行业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制造业公司亦复工缓慢,大量员工失去岗位;而在线生鲜电商生意火爆,捡货员、打包员、骑手等人手紧缺。

2020年2月,盒马鲜生尝试“共享员工”,一场各取所需的“跨界合作”由此展开,共度时艰的共享员工模式应运而生,相继吸收餐饮、酒店、影院、百货、商场、出租等众多行业32家企业的1800多名闲置员工并支付报酬,共享员工的概念在互联网上引起热议。

报告提出,从企业端看,对灵活用工采取更为积极的策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在疫情和国际竞争等因素影响下,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大,企业需要降低成本;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改变对工作地点的依赖,推动组织变革;企业和社会对灵活用工的接受度提高;政府持续推进相关支持政策,助力解决就业问题。

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在于相对宽松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企业来说,在选人用人以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也都比较灵活。对求职者而言,灵活就业获取工作机会的门槛更低,不合适也可以随时离职;因此,无论是求职者还是企业,灵活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和选择机会。

以麦当劳为例,门店中70%以上的员工都是“小时工”,全职员工最多只占30%,一旦达到这个比例,门店就不再招聘全职员工,多数情况下兼职员工比例在85%以上。灵活用工具备优化资源配置、精细管理用工需求的优势,企业在这一用工模式面前,通过转型缓解成本压力、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并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除上述原因之外,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进入职场的90后、00后年轻人也带来了更为自我和自主的职业风格,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灵活用工模式的发展。从长远来看,灵活用工不仅仅解决就业问题,更有利于优化行业布局,升级现有的劳动力结构,释放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不断为个人、企业、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灵活用工”不是“找不到工”

对于劳动者个体来说,选择灵活就业不等于找不到工作,也不是随便“打零工”,而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模式。有被采访者表示,传统观念对于求职有一种追求稳定的倾向,但同时社会舆论也不应该对“灵活用工”模式带有歧视。灵活就业给了求职者选择“单飞”的机会,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兴趣,创作出优质的作品和成果,为自己搭建展现能力的舞台,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摸索职业发展方向。

与工业化时代相比,技术、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与挑战,市场已经发生改变,人才对于自由调控工作时间、地点、方式、自主性及收入配比的需求在增加。同时,新生代的劳动者大多是拥有了相对自主能力的知识工作者,他们学习能力很强,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很低,在自动自发地释放自身潜能后,他们能获取收益的渠道也很多,对组织的依赖程度会降低,他们将更加有资本选择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伴随就业者观念的转变,不少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更加青睐有互联网背景的工作;比如自由撰稿人、网络主播、私人教练、翻译等等。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劳动者自然而然会产生从“单位人”到“平台人”,从追求“铁饭碗”到尝试“打灵工”的转变。

数据显示,有73.6%的灵活用工劳动者因为个人可以自由灵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受管理束缚而选择灵活用工模式。此外,对求职者而言,灵活用工能够提供进入名企大厂工作、实习机会,成为其未来职业发展的跳板。所以因用工单位的品牌知名度高而选择灵活就业的劳动者也占37.4%。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