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共享创新”科技自立自强新范式
发布日期: 2022-03-02 09:02:30 来源: 新快报

大湾区建设5周年,发布首份科创湾区专题报告:

新快报讯 记者郑志辉报道 “创新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它有知识外溢,使得知识能够传播、分享,能够在企业之间交流的过程当中得到扩散。”

“龙头企业就像榕树主干,涵养土壤和水分,是创新生态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类似榕树周围万物和谐共生。”

“大湾区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圈。要把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集体效应、产业集群效应和创新外溢效应结合起来,使得创新打破行政边界”……

2月28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专题报告(简称《报告》),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5周年、香港回归25周年的首份重量级智库报告。

发布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大湾区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和龙头企业所长,共商发展,共同呼吁,以落实新发展理念为牵引,打造“共享创新”科创生态,促进科技、产业、企业、人才资源同向发力,“先强带后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迈进。

抓住历史性机遇

推动共享创新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所倚,更是实现新跃升的根本动力。本次发布的《报告》指出,数字新热潮席卷之下,以旧金山、纽约、东京和粤港澳为代表的世界四大湾区,创新活动开始逐渐突破空间限制,呈现出许多新特征。

《报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应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化转型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大湾区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和龙头企业所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以共享共建共创为方向,构建“共享创新”的科技自立自强新范式、“先强带后强”的创新新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表示,创新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它有知识外溢,使得知识能够传播、能够分享、能够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当中得到扩散。

樊纲建议,推动共享创新,要突出尖兵引领、生态共建。以华为、腾讯、广汽、格力等各领域科创突围尖兵为引领,加速形成“科研尖峰+技术转化”的科创生态、“巨头引擎+硬件创新”的产业生态、“平台驱动+创业孵化”的数字生态,加快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

“环湾科创带”牵引

先强带后强

大湾区的共享创新,离不开围绕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核心城市的“环湾科创带”的牵引。《报告》强调,大湾区各城市在充分利用产业基底的基础上,广深港澳领衔,打破城市间区隔,共建“环湾科创带”,打造区域协同共生格局,实现共享创新的“全地理支撑”,打造支撑世界科创湾区的区域科创共同体。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指出,大湾区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也是一个世界级的都市圈。要把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集体效应、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创新外溢效应结合起来,使得创新打破行政边界。

大企业要有大作为,龙头企业要有大担当,承担起“先强带后强”的关键角色作用。《报告》建议,大科技企业中,以华为为代表的硬科技,和以腾讯为引领的数字平台,要双轮驱动、同向发力,更好融入国家科技强国战略,主动“挑大梁”“担任务”,携手中小科创企业,主动承接、出色完成国家与时代赋予的新使命。

“这就是共享创新的‘榕树效应’。”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数字战略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形容龙头企业就像榕树主干,涵养土壤和水分,是创新生态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类似榕树周围万物和谐共生。最终在科创过程中“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实现大湾区创新集群涌现的美好图景。

加快产业经济

从制造生态向数字生态转型

中银香港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王春新指出,大湾区要培育更多如华为开发者、腾讯数字生态、广汽智联等产业融通形态,不断做大“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协同产业创新。

澳门科技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刘成昆教授表示,“大湾区需要加快产业经济从制造生态向数字生态转型”,支持“硬件企业+内容企业”数字融合创新,促进硬件设备和数字内容的价值协同,推动腾讯、华为、中国平安、中国电子与比亚迪、富士康、美的等打造数字融合标杆示范,通过数字能力全产业链嵌入,有效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

郭万达表示,大湾区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但政府也应该适当发挥作用,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政府不仅要投入一些基础研究,更要为创新创造更良好的制度环境。

刘成昆则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湾区东部(深港)西部(珠澳)产业各有侧重,东部更多数字产业化,西部则通过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湾区的发展会更加均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