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工程师:助濒危植物“涅槃”重生
发布日期: 2022-03-05 07:27:42 来源: 新快报

■奇异植物大花马兜铃在广州比较少见,华南植物园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在做组培苗炼苗。

①苦苣苔杂交品种:苦苣苔科栽培品种,花典雅美丽常用于观赏。

②石松:石松科石松属多年生土生植物,四季常青,枝叶奇特美观,是重要观赏蕨类植物之一,全草可以入药。

③齿盖贯众:鳞毛蕨科贯众属多年生蕨类植物,叶形美丽,孢子囊群遍布羽片背面,细细看,圆形盾状的囊群盖边缘有细齿,齿盖贯众也因此而得名。

④鳞柄毛蕨:金星蕨科毛蕨属植物。植物界也存在“卷”现象。

⑤秋海棠栽培品种:花形多姿,叶色柔媚,观花、观叶俱佳。

⑥江南星蕨:水龙骨科盾蕨属植物。复古小波点,也在植物界流行。

⑦鹿角鸟巢蕨: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栽培品种。姿态奇特,肆意舒展之间,蓬勃迸发的生命力一览无遗。

⑧白肋翻唇兰:兰科翻唇兰属多年生草本。

⑨夏雪片莲:石蒜科、雪片莲属。早春开出的小花朵很清新美丽。

◀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工程师陈玲正在观察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蕨的孢子生长状况。

■彭彩霞正在办公室解剖旅人蕉的种子。

■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工程师彭彩霞(左)和陈玲:“我们的工作就是不停地重复,虽然琐碎,但看着植物越长越好,所有的汗水都值了。”

■培养室工程师李冬梅在观察组培材料生长状况。

■每一个小小的标牌,就是植物的“身份证”,记录着它们的生长状况。

发“身份证”、观察、插牌、分株、换盆、浇水、施肥、出圃……每天关心着温度和空气湿度,他们是守护濒危植物的工程师。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我现在手上拿着这些刚打印出来的标牌,相当于植物的‘身份证’,今天要把它们都发下去。”华南植物园引种保育部的工程师彭彩霞拿着一叠标牌,走出科研大楼,来到炼苗大棚。这时,同个部门的工程师陈玲带着铲子、枝剪,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植物也有自己的“身份证”

“知道吗?植物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同一批次、来源、时间、种类的植株用同一个登录号,而定植号有所不同。”彭彩霞说,标牌上的数据协助了珍稀植物的引种、收集、保育、研发,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将上传至园区自主研发的活植物平台,一个个数字在他们看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华南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中心占地20公顷,一共收集了超过230种珍稀濒危植物,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珍稀濒危植物种质基因库之一。

很多来到繁育中心的濒危植物,都经历了一段不凡的旅程。比如保育大棚内的一批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蕨。2021年7月,广东英德森林公安截获111株非法采伐的金毛狗蕨,送到华南植物园,由鉴定中心研究员罗世孝鉴定后,转交濒危中心。陈玲带领团队为每一株植物登记信息,制作“身份证”,清理病叶、断叶,杀菌、杀虫,再用种植土种好,插上111张标牌,在大棚内每天按工序养护。

这盆花怎么越长越小了?

团队大多数时间都是和长势不好的植株打交道。走进炼苗大棚,第一眼看去,这里的植物没有外面展示区那么精气神:植株矮小、叶子枯萎、花盆太大或太小……据介绍,这里有刚引种回来、生长还不稳定的植物,也有送到展示区后,长势变坏需要重新保育的植物。

春节期间,园内举办虎虎生威寻“虎”迹植物展,其中就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虎颜花。放在展区的虎颜花长势挺好,而大棚内的这盆虎颜花怎么越长越小了?“这个盆现在是比较大的,因为当时植株长得比较大,我们进行了分株扩繁。它现在长得还不太好,苗小了。”保育部工程师陈玲解释道,盆子变大会导致泥土和储水过多,容易烂根,需要换成小盆。

在其余几个大棚和实验室里,植物工程师李冬梅正进行奇特植物大花马兜铃的组培实验;刘华对保育的大红花授粉观察;谢就媚对部分茶花进行圈枝繁殖实验……天热了,打开大棚上方的遮荫网和喷淋设施,气温下降时,放下大棚外面的保护薄膜,使大棚里温暖如春。

“我们的工作就是不停地重复。观察、插牌、分株、换盆、浇水、施肥、出圃……”团队成员表示,照顾植物像照顾婴儿般,需要细心呵护。“虽然琐碎,但时间一长,看着它们越长越好,感觉所有的汗水都值了。”

抢在濒危植物灭绝前保护它们,这项抢救迫在眉睫

全球39.4%的植物正在濒临灭绝,植物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它们被发现、命名与研究的速度还快。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