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启动申报
发布日期: 2022-03-15 16:00:47 来源: 新快报

新快报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促创新”方面,涉及支持基础研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制造业发展等内容。记者15日获悉,广州通过构建经费资助体系、集中发布项目指南、建设“广州科技大脑”等方式,对全市科技计划体系进行了优化。

构建分类有序的经费资助体系

今年以来,广州市科技局将 “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 的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与科技计划体系紧密结合,提高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益,并构建了分类有序的市财政科技经费“3+3”资助方式,即3种前补助资助方式:竞争性前资助、协议类前资助、定向组织前资助;3种后补助资助方式:政策性后补助、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

据悉,新的资助方式,大幅减少了传统依赖专家同行评议的竞争性项目支持方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拓展创新大赛后补助、绩效评价后补助等创新评价机制,对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等专题项目,考虑其市场化程度较高,具有良好的社会面基础,将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方式,引入风险资本、银行机构等参与评审,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与资金链加速融合;对于孵化器与众创空间建设、科普基地建设等项目,将重点关注其运营情况、服务能力、经济和社会效应、绩效产出等,通过绩效评价和“以赛促评”等方式进行支持。

为便于科研人员掌握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发布时间,增强指南发布的“仪式感”,从今年起广州市将固定于每年3月15日、4月15日集中发布科技计划项目指南,具体申报信息可登陆广州市科技局官方网站“广州科技大脑”栏目(https://gzsti.gzsi.gov.cn/pms/homepage.html)、“广州科技创新”微信公众号查看。

首批项目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和基础研究

3月15日首批集中发布的项目指南共包括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2021年)、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

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2021年)主要分4个类别对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活动予以政策性补助,拟投入财政支持总额超过2亿元,单个事项最高补助可获得3000万元。包括新药临床研究补助、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补助、机构认证补助、研发及临床试验补助等。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补助首次增设“视同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内容,由开展新药临床研究和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研究项目的机构推荐1名参与研究的科研人员,视同其承担1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该举措将为相关科研人员在申报广州市各类人才政策、办理职称认定提供便利条件,免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参与新药或医疗器械临床研究的积极性。

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支持在广州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进行原始性创新、前沿探索性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的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领域,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为主的交叉学科。今年该项目将全部面向35岁以下的博士青年科技人员,预计将支持不超过2000名青年博士在穗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2023年度基础研究计划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为全国首创“市财政资金+自筹经费”的市科技计划项目;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以应用为导向,鼓励引导高水平大学、医院、社会组织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需要,构建以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融合发展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主要支持与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3所高水平大学,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11家高水平医院联合设立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市科技局每年对每家共建单位投入不低于140万元,各共建单位每年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通过这一举措,2023年市财政将通过2270万元的投入引导,撬动在穗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医院投入1.82亿元开展基础研究,进一步加大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

“广州科技大脑”首次亮相

3月15日,市科技局建设的“广州科技大脑”首次服务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受理工作,成为科研人员的“AI助理”。与传统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相比,广州科技大脑主要有三大革新。

其一是设计理念革新,从科技项目管理转变科技创新服务。传统的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关注的是科技项目从遴选-立项-结题验收的过程管理。“广州科技大脑”除了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功能外,更像是一位科技服务“AI助理”,其服务功能随时响应科技企业和科研人员所需,包括科技政策精准推送、企业投融资对接、办公场地查找、科技中介服务优选等。上述功能将在年内陆续完成开发上线。另外,即将于近期上线的“政策精准推送模块”,系统能自动根据单位注册所在地、单位性质类型等信息,自动推送相应的科技政策,提高政策的检索效率和精度。如果是一家黄埔的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广州科技大脑的注册登录后,系统将精准推送国家、省、市和黄埔区的相关科技政策。如果也关注其他区的科技政策,可以通过政策个性化订阅实现同步浏览。

其二是系统架构革新,具体体现为强大的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能力。“广州科技大脑”专门搭建了“数据仓库”,增强数据信息的交互性、复用性运用,从而减轻科研人员项目申报填表负担。“交互性”指系统具有强大的互联互通能力,可以实现跨部门、跨层级数据自动调用。例如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数据同步”读取历史承担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数据,而无需重复录入;再如企业无需填报财务经营状况,通过录入广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备案的年度审计报告的备案号,就可以一键调取年度审计报告的核心财务数据。“复用性”通俗理解为一次填报多次复用,例如,科研人员只需在个人注册环节中一次录入本人的学历、学位和职称等证明材料,就可以在不同项目申报阶段一键调取,而不需要重复上传。

另一个是业务流程革新,即数字化再造科技业务办理流程。“广州科技大脑”充分利用互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革新业务办理流程。利用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实现科技计划项目合同书网上签订,免去科研人员跑腿盖章的烦恼,同时强化了项目合同的防篡改能力。大数据技术帮助实现了部分补助项目的自动核定,免去企业和个人项目申报环节,实现政策兑现的“免申即享”。数据加密技术助力实现科技项目“双盲”评审,最大限度隔离专家与评估机构和被评审项目利益相关人。同时,与广东省科技厅共享科技专家库,实现科技专家的质、量双提升,保障项目评审质量。

采写:新快报记者陈慕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