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桑园围水脉规划29日发布 记者抢鲜实地“探营”桑园围
发布日期: 2022-03-28 15:02:00 来源: 新快报

抢鲜实地“探营”桑园围 

新快报讯   近日,记者从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3月29日上午,桑园围水脉规划发布暨南海大地艺术节启动仪式将在樵山文化中心举行。

会上,南海区将重磅发布桑园围水脉规划成果,一批桑园围水脉重点文旅项目签约,同时桑园围水脉代表项目——南海大地艺术节正式发布。

世界级遗产“桑园围水脉”复兴!规划贯穿丹灶、 西樵、九江三镇

据了解,2020年12月8日,佛山桑园围入选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21年,南海区扛起为广东省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探路重大使命,提出以“桑园围”为起点,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全长58公里的“桑园围水脉”复兴计划。

桑园围水脉规划整合联动“西樵、九江、丹灶”三镇资源,通过区域联动发展等方式,打造中国智慧的生态文明绿脉。那么,事不宜迟,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桑园围,揭开这张神秘面纱。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全长68.85公里,围内面积133.75平方公里,地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更是“粤东粮命之区”、“蚕桑千里沃壤”。她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催生了珠三角蚕桑经济,开启了中国工业文明,成为了通达内地连接世界的海丝节点、岭南水乡生态文明的典范、影响全国的思想发源地。

本次即将发布的桑园围水脉规划项目位于南海区西部片区,南北贯穿丹灶、 西樵、九江三镇,涉及延线水脉58公里,规划面积16.29平方公里,以建设世界级生态水脉、国家级文化公园为目标愿景,以“全生态、最岭南、水生活”为理念,向世界呈现未来想象力。

记者抢先探营实拍:赏桑基鱼塘美体验桑蚕文化

在大会举办前夕,记者抢先“探营”桑园围。记者到达的第一站,位于南海西樵下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走进园区,映入眼帘便是成片生长的苍翠碧绿的桑树,挂满枝头的桑果,漫步其中,还能看见不少蜜蜂、蝴蝶“打卡拍照”。值得一提的是,桑围园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历史上种植了大片桑树而得名。桑树一旁,还开辟出一块块桑基鱼塘示范田,原汁原味地重现理论原生态农业模式,再现了岭南水乡美景。

记者前往的第二站,是位于吉水窦电排站内的吉水窦,现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场可见,吉水窦结构采用中国石拱桥的建筑原理,自清光绪甲午年(1894)由陈启沅捐资重修至今,仍坚固如初。市民若有兴趣一览文物风采,感受古人智慧,可导航“吉水窦电排站”前往。

据了解,我国已有19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川都江堰、广西兴安灵渠等著名水利工程。而桑园围独特之处就是首个以基围水利为主体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桑园围灌溉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围堤、河涌灌排水系、窦闸控制工程三部分。窦即窦闸,是一种水利设施,用于防涝和灌溉。

走进西樵民乐村,记者来到了此行的第三站,中国南方“水上丝绸之路”起点——民乐窦。民乐窦隐藏在一片民居当中,由于时代久远,屹立在旁的石碑上的字体已有些模糊,难以辨别内容。但从拱窦上嵌有长石匾刻着的“民乐窦”三字,依稀能看出往昔的辉煌。据悉,因西樵丝绸业发达,民乐窦兴旺时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窦闸旁的码头还曾被誉为“银船码头”。

此外,除了以上打卡点外,坐落桑园围中的松塘村、烟桥何氏大宗祠、下北石塘闸、探花桥、九江吴家大院也是个游玩的好去处。

据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透露,接下来,桑园围水脉规划将着重通过生态修复沿线桑基水脉,打造8个全生态的生境公园,为市民提供“林地郊野休闲、生态农业科普、滨水湿地休闲”的生态产品;以“乡村生态博物馆”为理念,打造8条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围绕建设“国际文旅度假胜地”的发展目标,打造“1+10”主题文旅度假片区。

文、图、视频/新快报 吕晓如  通讯员 南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