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日记(490)扩大产品销售“朋友圈” 让生产力直接“变现”
发布日期: 2022-04-14 13:42:27 来源:

(作者:麦彤宇  驻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  派出单位:广东财贸职业学院)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多云有阵雨

“小麦,番薯还有没有,很好吃,发个链接来,我家人还想再买……”

“打扰一下,想问问咱们上次发的红薯是在哪买的,我家人特别喜欢吃。”

“米还有吗?很有米香味。”

“你们的圣女果真是我吃过最甜的圣女果了,我要再买10斤!”

各派出单位过年慰问品的采购,让更多人知道了马踏镇的农副产品。实惠的价格,优良的品质,丰富的种类,为“马踏优品”储备了第一批的“回头客”。新一轮饭堂采购的农副产品正密锣紧鼓准备着,同时学生志愿者团队为“马踏优品”平台提供专业的设计、热情的后台服务等,为镇村农副产品有序销售提供了极大帮助。接下来,工作队将结合派出单位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的师资优势,计划在上半年由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马踏镇分院组织农村电子商务业务培训班,免费为当地村民提供线上销售、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工作队到各扶贫产品展销馆参观学习,对接马踏农副产品入馆事宜。

这次消费帮扶我参与了产品挑选、农产品收购、包装设计、平台搭建、物流比价、产品售后等全过程,因而颇有一些感悟。要做好消费帮扶产品的销售,帮助农村农副产品走市场化道路,不是件易事,以下几个问题必须得到较好的解决。

一是产品的价格应与市场的需求基本一致。在工作队队长王和锋的指示下,队员们分头行动,不止一次走进市场调研,发现某些带有扶贫产品字样的农副产品价格偏高,很难产生复购。消费推动乡村振兴本质上仍是商品交易行为,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只有买卖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消费的推动作用才能长久推行下去。

二是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工作队前期到马踏镇各村调研发现,当地产品存在分级缺失、无包装或包装设计落后、文化创意不足、售后服务缺位等因素,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副产品消费需求已经由重视数量转变为重视农产品质量、价值成分、品牌、品种、多样性的消费趋势愈加显现。深度挖掘消费潜力,提高产品精品率,同时做好销售配套服务是农副产品销售的努力方向。

三是扩大农副产品销售“朋友圈”。工作队采用“线上+线下”消费模式协助农副产品销售,番薯、大米、圣女果等线下销售均超过3万斤,线上销售5000余斤,还有肉鸡、蜂蜜、龙眼干和荔枝干等销售数量都很可观。目前正积极对接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村经济合作社等方式,拓展、扩大农副产品直采规模,建立长期稳定的直供关系。销售市场打开,农民养殖种植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强,让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走出镇村,走上千家万户餐桌。

▲广州易初莲花连锁超市有限公司基地采购经理到马踏镇考察农产品情况。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曾经的消费扶贫升级为消费帮扶。应采取市场化为主、政府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路子,汇聚攻坚合力,打造更高品质的产品,形成“消费青睐”,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长久活力。

标签: 农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