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广州黄埔帮扶三都:打好历史和产业两张牌 石板村示范治理见成效
发布日期: 2022-05-08 05:28:04 来源: 新快报

编者按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各村各镇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公共服务的强化以及乡风文明建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广东以“党建+治理”为核心,以“群众满意”为宗旨,以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为主平台,全面推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

新快报将陆续推出乡村治理系列报道,展现各地乡村治理成果以及文明新气象,探索具有鲜明现代化乡村治理特色的广东经验,也为全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广东样本。

三都县委常委、副县长姚锐淇到九阡镇石板村督导广帮资金项目落地工作。

五一假期,贵州省三都县九阡镇石板村迎来了旅游小高潮。其中的石板寨有千年历史,如今传统建筑修旧如旧,又修上了宽敞的水泥路、美丽的彩虹路……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为此村里还举办了五一摄影大赛,游客纷纷参与。

2021年以来,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广州工作组三都小组聚焦“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相继安排帮扶资金605万元建设“石板村乡村振兴示范点”,立足石板村禀赋,一方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村容村貌,吸引游客;一方面推动南板蓝根、白茶等特色产业发展,以壮大集体经济撬动富民强村的大杠杆,在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石板大寨”吸引游客如织

岁月侵蚀过的石板路、传统干栏式建筑、水上粮仓、石板雕刻、千年倒鳞木、战事石墙、百年古井……石板寨形成于元代以前,至今保留水族传统干栏式建筑,房屋修建年代从清代伊始,传统建筑数量占村内建筑总数的95%,是石板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寨。

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粤黔协作三都工作组以“向文化借力,树立乡情品牌”为“前招”,利用好文化和生态两张牌,围绕“特色、田园、文化”三个关键词,结合石板村自身实际,采取保护传承和适当开发的方式,聚焦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对石板大寨传统村落进行修缮和提升。截至目前,已经修缮72户危房、15栋老旧房屋和15栋水上粮仓,建成1.8公里彩虹路,铺设石板步行路2650平方米。现在,踱步古寨内,到处古香古色又焕然一新,就像走进了世外桃源。

广州黄埔区和三都县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区。

修复硬件的同时,三都工作队在文化挖掘上也不遗余力,融合卯节、霞节、端节等水族民族特色节日,水书、马尾绣、剪纸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石板大寨文化品牌。目前,石板大寨已经成功申报“中国第五批传统村落”“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村落美景和特色文化节日成为石板村吸引游客的利器,深藏山中的石板寨也变得热闹起来。“这个五一村里来旅游的大概有上万人,以自驾游为主,很是热闹。”石板村镇务党务政务中心主任潘吉甘说。

2021年村合作社盈利达174万元

村集体经济越壮大,其乡村治理能力越强。为此,粤黔协作三都工作小组以“向产业发力,优化产出供给”为“靶心”,以党建引领组织全面振兴为依托,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化突破为抓手,以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巩固为着力点,结合“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构建“三园两地一品一特”产业布局、推进石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打造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园。

据介绍,在黄埔区的帮扶下,石板村引进发展坝区蔬菜示范种植350亩、水梅万亩茶场、500亩坝区产业示范带、小水叶庭院经济示范点、石板刺梨基地等规模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南板蓝根、白茶、林下养蜂、九阡李、九阡酒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合作社发展南板蓝根种植项目超1500亩。2020年,石板村合作社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2021年,合作社经营收入792万元、分红452.38万元、盈利达到174万元。

九阡镇石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种植项目分红大会。

不断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为石板村发展带来了更强的动力。潘吉甘告诉新快报记者,村里正在建设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就在彩虹路边,六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正好赶上暑假。”届时,家长带着孩子,可以采摘各种蔬菜水果,还能自己制作佳肴,享受自然田园之间的美好夏日。

“发挥好良好的生态优势,让乡村在振兴中颜值更高。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让乡村在振兴中魅力更足。保护发展传统村落,让乡村在振兴中气质更佳。推进乡村清洁行动,让乡村在振兴中环境更美。健全完善的治理体系,让乡村在振兴中秩序更好。”粤黔协作三都工作小组组长姚锐淇表示,下一步,工作小组将继续围绕农旅一体、文旅融合发展,拓宽“村社合一”发展路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规范基础设施布局,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政策机遇,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新挑战、新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采写:新快报记者 方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