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将以珠江为纽带联动9区 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
发布日期: 2022-05-15 08:46:58 来源: 新快报

■滨江历史文化带示意图。

●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防御

●碧道贯通珠江沿岸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5月13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发布关于征求《广州市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建设规划(草案)》(下称《规划》)公众意见的公告。《规划》从公共空间、生态、文化、交通、安全、形象、更新、产业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性谋划。旨在以珠江为纽带,串联沿岸重要发展地区,实现全流域谋划、有序衔接、因地制宜。

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长约100公里,主要聚焦中心城区段75公里,拓展南沙段15公里、增城段10公里,涉及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番禺、南沙、增城九个行政区。规划目标为,融入区域发展新格局,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与国际大都市建设,以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广州特色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和高质量发展典范。

策略一:人民的珠江

中心城区段 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

“人民的珠江:开放多元,共享惠民”是其中一个规划策略。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滨水公共空间体系,有序安排滨江公园、工业遗址公园等空间节点,形成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

《规划》提出,中心城区段规划4类21个滨水公园,公园绿地16平方公里,比现状增加6.5平方公里。南沙区段建设南沙湿地公园、大角山公园、灵山岛尖生态堤公园、滨海公园等各具特色的城市滨海公园,激活滨海公共空间。增江区段打造荔湖生态公园、增江画廊景区、南山古胜、凤凰山公园等城市公园,强化与周边山水空间联系。

同时,建设丰富多元的滨江绿带,创造更多活动空间。在规划新建区、大面积改造区宜保留100-200米的滨江公共绿地,已建或已批地区滨江绿地宽度小于100米的暂按现状控制,远期宜结合规划改造加宽。

鼓励设置文化、体育、休憩类等面向公众服务设施,推进碧道文化驿站、休闲驿站等建设,完善便民服务、应急医疗、文体游憩、标识导引、无障碍等服务设施体系,完善滨江停车场配置。

策略二:自然的珠江

打造5A级国家滨海湿地 生态旅游休闲区

《规划》在提到自然的珠江时,用“水清岸绿,回归生态”来形容。

首先明确,要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强对具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濒危生物保护价值突出或胁迫效应显著的河源区、河口区、重要湿地和城市河湖内的洲滩湿地区域保护。

加强江心岛屿生态保护。北帝沙、大洲岛、沙仔岛等20个江心岛,总面积37.4平方公里,按照严格保护类、限制开发类、优化利用类三类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构建城市“冷源”“冷廊”,强化气候应对策略,构建通山达海的通风廊道体系。依托山海岛水涌田等绿色空间形态,将自然特色与文化环境一体化打造,助力南沙湿地打造5A级国家滨海湿地生态旅游休闲区。

《规划》指出要加强绿地和树木保护。以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大树保护为重点,做好珠江沿岸拆违建绿、留白增绿,提升沿岸绿化美化品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策略三:文化的珠江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

《规划》提出要建设文化的珠江,传承文化,注入活力。

首先,要深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全景式展现广州两千余年历史。建立“古代、近代、现代”三级资源库,集中凸显滨江岭南水乡、工业遗产、近代城市3种风貌带。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工业文化、海丝文化、海防文化品牌。

提升滨江文化节点。讲述广州城市故事,推广永庆坊改造经验,提升海珠南-长堤历史文化街区、黄埔古村古港、长洲岛等历史文化片区品质;推广太古仓活化经验,提升花地仓、信义会馆等工业遗存价值。

打响文化品牌,打造滨江文化游径,策划滨江主题活动。中心城区段策划新河浦红色文化径、沙湾岭南文化径、黄埔古港-南海神庙海丝文化径、花城广场休闲文化径、广州西岸创新文化径、沙面-西堤历史文化径;南沙段策划大湾区海防遗址文化径、南沙滨海湿地水乡文化径;增城段策划环荔湖生态文化径、古城特色文化径等。

建设9条“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展现最能体现“广州味道”的特色历史资源。《规划》显示,9条历史文化步径包括6公里红色基因、5公里古都年轮、3公里城央水脉、10公里丝路遗风、4公里粤味探悠、11公里工场传奇、5公里西关小筑、5公里街市揽胜。

策略四:可达的珠江

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

可达的珠江即互联互通,亲近滨水。

具体举措为,贯通滨江道路,完善内部路网。强化珠江两岸一线滨江互联互通。规划贯通一二线滨江道路通道,前航道中西段重点打通断头路,西航道和后航道重点完善路网结构。规划干路网密度达到3.6km/km2,路网总密度不低于8km/km2;滨江重点片区落实“小街区、密路网”规划理念,规划路网总密度不低于10km/km2。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多模式公交出行。增加轨道交通网络密度,落实规划轨道线路13条,包括8条广州地铁线、4条佛山地铁线和1条城际线路。

鼓励发展水上交通。适度增加水巴、游船、游艇码头,增加水上游艇码头和旅游观光线路,擦亮“珠江游”品牌。

■金融城东区示范段示意图。

策略五:韧性的珠江

中心城区按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防御

韧性的珠江体现为活力珠水,安全维系。

加强沿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水岸。完善沿岸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疏散通道系统,补齐防洪排涝、消防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灾害预警和疏散救灾能力。

加快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数字赋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智慧珠江”、数字“孪生城市”。率先完善公众移动通信5G基站布局,加快新一代无光源网络设备部署。

围绕海绵城市理念,打造防洪排涝韧性沿江地区。高标准巩固珠江堤岸,通过新建堤防、对现有堤防提标改造等工程措施以及采取应急预案等非工程措施,按中心城区200年一遇防洪(潮)标准,保持沿江整体防御水平。都市堤岸要保障防洪标高,设置多层堤岸,可结合堤岸配置服务设施;生态堤岸则要以宽度换高度,提高堤岸应对洪涝的韧性。

策略六:魅力的珠江

构建山、水、城相望的城市景观视廊

《规划》提到,要建设具有国际形象、广府特色的魅力珠江。

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江风貌带。前航道筑造文化、多元、精致、现代的全球城市魅力水岸;后航道打造创意、生态、活力的创新江湾;西航道塑造绿色、智慧、融合的低碳科创长廊。南沙区段打造显山露水、活力多元的国际海上魅力门户;增江区段形成“十里画廊境,跨越古与今”的增江风貌带。

构建山、水、城相望的城市景观视廊。在珠江沿线管控两级景观视廊,保持山、水、城之间良好的视线通达性。重点管控传统轴线视廊(越秀山-海珠广场)、新轴线视廊(海珠湖-珠江新城)、白云山-珠江新城、火炉山-国际金融城等一级景观视廊,使公众视线不受建筑遮挡。

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控制沿岸地标建筑,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界面。《规划》要求,临江一线新建建筑高度要原则上控制在60米以下,已建或已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区建筑高度按已批规划控制,形成前低后高、错落有致的滨水建筑形态。

策略七:焕新的珠江

支持导入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

“绣花功夫,有机更新”,《规划》这样形容焕新的珠江。

如何焕新?首先,鼓励沿岸土地整备改造,促进产业空间整合和人居环境整体提升。提升产业功能规模比例,支持导入鼓励发展的高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先进制造业总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高端零售业转型升级。

实施珠江沿岸有机更新,老城区范围内严格控制大规模拆除与增建,鼓励采用“绣花”功夫进行修补、织补式更新。

另外,推动文化遗存焕发魅力。注重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传统风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整体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存,强化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实现有机更新。

策略八:繁荣的珠江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建设繁荣的珠江即注重创新集聚与产业提升。

培育复合多元、创新引领的现代服务业集群,构筑滨水创新策源地。结合珠江新城、白鹅潭、海珠创新湾、鱼珠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珠江沿岸建设为世界级消费功能核心承载区。传统商贸段继承千年商都基因,现代商贸段创新商业经营方式,国际零售、本土百货共同绽放,创新发展段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计划1:贯通珠江沿岸

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贯通

《规划》提出建设贯通、亲近滨水的开放碧道。还江于民,实施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贯通。规划连续的通江步道、滨江路径,贯通珠江两岸景观优美、设施完善的滨江碧道,提升滨水空间的空间连续性与完整性。

桥下空间类断点主要实施微改造与品质提升,市政设施建筑、历史建筑断点结合既有建筑进行绿带建设,旧村、旧厂断点重点在土地收储、城市更新中保证绿带建设。

河涌断点通过步行桥或栈道建设的方式实现贯通,居住小区等断点实施后退围墙为主的贯通方式。

计划2:打造滨江价值园区

价值园区聚集高端要素

《规划》提出,集聚沿江高端要素、突出重点区域,围绕绿色低碳、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四个领域,培育滨江价值园区,作为集中承载生态功能、文化价值、民生服务、创新发展的高质量滨江空间。

价值园区聚集高端要素。以价值园区为抓手,突出抓好创新引领和产业升级,加大力度引进数字经济、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生态低碳等重点功能产业,打造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计划3:塑造各具特色的滨江岸线

打造“滨江品牌IP”

《规划》提出推进沿岸行政区打造格局特色的“滨江品牌IP”,具体包括:

◆白云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20公里,打造广州西部科技创新带。

◆荔湾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28公里,打造中心城区西翼沿江总部经济带。

◆海珠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46公里,打造活力滨江发展示范区。

◆黄埔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43公里,打造黄埔港中央商务区、东部现代服务中心。

◆天河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1公里,打造广州高质量商务中心区。

◆越秀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7.5公里,打造粤府文化客厅滨江段。

◆番禺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71公里,打造生态智慧创新发展带。

◆增城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0公里,打造增城多元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科技创新产业集聚的产业引擎以及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生态城区。

◆南沙滨江沿江岸线长度约15公里,打造国际一流的滨海新城和世界级滨海岸线。

计划4:高水平推进滨江示范段设计

选取9段作为品牌示范段

《规划》指出,优先选取9段工作基础最佳、最具备实施条件的区段作为品牌示范段,先行开展贯通工程,以点带面,由滨江辐射腹地,示范引领各区沿岸的转型升级。

以鱼珠示范段为例,该区段打造“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近代城市工商业的先发地、当代商贸活动聚集地”。设计从场地的脉络肌理,历史沿革,文化遗存以及生态本底出发,提出丝路源·鱼珠湾的设计理念,将场地的各种要素与周边的城市空间和开发地块相互链接,形成高度融合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金融城东区示范段为例,其以运动休闲活动带为主题,利用腹地公共空间设置沿江主题运动公园,建立全覆盖的驿站服务体系,结合慢行系统对因地制宜调整沿线防汛墙设计。

黄金围示范段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低干预建设模式保护场地生物的多样性,开展生态修复,挖掘传统文化要素,传承岭南水乡文化,高质量高标准推进黄金围示范段建设,打造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