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 " 以后就可以每天逛花街啦!"6 月 12 日,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越秀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南越王博物院承办的 2022 年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广州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暨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开街仪式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举行。
据介绍,历史上的北京路是历代政治文化商贸的中心,南越国宫署、药洲、大佛寺等古迹林立,官学正地、书院书局云集于此,千年间的繁华景象长盛不衰;同样经久不衰的,还有活态传承了这片热土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广州非遗。
12 日上午,醒狮表演 " 唤醒 " 了周末的北京路,在广州城市发展原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中,身着传统服饰的 " 素馨花神 " 款款而来,讲述素馨花与广州的故事;第 34 届中国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粤剧电影《南越宫词》的演员们,也来到现场,将南越王赵佗从秦国大将到南越武王的历程唱与观众听 …… 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内,岭南古琴、粤语讲古的摊位,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看、体验。
" 永不落幕的花市 " 开街
据介绍," 行花街 " 是越秀区唯一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而位于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内的中山四路作为历史上广州城的主城脉,既见证城市的发展与文脉的传承,也孕育了广州人的文化自信。紧贴 2022 年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 的主题,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从 " 行花街 " 这一广府民俗出发,打造了 " 永不落幕的花市 ",重构广府人关于 " 行花街 " 的精神印记,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这一非遗民俗,加固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行走于百米非遗街区中,可以看到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昆曲、古琴、木卡姆等 42 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作为总起,寓意 " 百花齐放 "。同时引入广州 " 千年商都 " 和 " 海丝文化 " 的在地性文化优势,用一条涌动的 " 花路 " 横贯多个橱窗,集中展示了粤剧、凉茶、广式硬木家具、木偶戏等 4 项广东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此外,精选行花街、广府年俗、广东醒狮等越秀区本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汇成街区场景,进一步传达 " 永不落幕的花市 " 文化核心。
在开街现场,非遗传承人们携手亮相,与广大市民 " 零距离 " 接触,市民们游览于风光旖旎的南越王宫御花园,倾听岭南古琴动人音律,欣赏广彩广绣之匠心独运,品味一张绘古通今的通草画作,学习一招蔡李佛拳的独家拳法 ……
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也同步亮相。据悉,广州非遗街区(元宇宙)线上开启非遗展区、非遗集市等数字体验,打破地域与空间的限制,助力传播广州优秀传统文化。其结合 5G 云计算、全 3D 精细化沙盘、AR/VR、虚拟直播等技术,搭建以北京路骑楼为原型的虚拟公共文化空间,以数字建模与虚幻引擎为核心技术展示广州代表性非遗精品。在街区现场设置的元宇宙 VR 沉浸式体验区,不少观众戴上 VR 眼镜," 穿梭 " 进入非遗街区元宇宙世界。得益于 5G+ 超高清视频直播技术,通过屏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非遗作品中的工艺细节与栩栩如生的形象。现场还有基于 " 联通 5G+ 北斗 " 的无人零售车,人们可在 5G 无人零售车完成扫码以及非遗产品的支付购买,全面感受集文化、场景、消费为一体的非遗体验新模式。
" 非遗进社区 " 转变为 " 非遗在社区 "
" 谢东笑老师弹了一首《高山流水》,让我们进入了‘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的意境中,喜欢这种淡泊和不经意间的美丽,喜欢这种远离尘嚣的安然和无束,一曲轻缓的音乐能让人心生宁静,安然自得。" 参与广州非遗开放日的广作新生文化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周莹珮赞叹说。" 这次学到了基本的对玉石、翡翠的外观、质地的判断知识,对尹志强老师的作品叹为观止,被雕刻手艺之精湛和雕刻构思之精巧深深折服。" 参加 " 趣游广州玉雕文化艺术沙龙 " 非遗开放日活动的林晓雪表示。
6 月上旬,为配合主会场活动,进一步体现非遗保护的社区性,广州市各社区围绕 " 在社区,发现非遗迷人光彩 " 主题,结合社区文化氛围及居民构成特色,联合非遗传承人群、社区机构、企业等,面向公众奉上 79 场 " 广州非遗开放日 " 活动,绣广绣、画广彩、学古琴、包端午粽、习南拳、中医义诊、非遗快闪 …… 全市多点开花,吸引了广大市民热情参与。据不完全统计,系列开放日活动线下参与人次达 10 万,线上参与人次在 380 万以上。
据介绍,今年 " 广州非遗开放日 " 的活动还集中展现了 " 非遗在社区 " 三种 " 在 " 的机制。从 " 非遗的社会功能与社区生活的交织 ",到 " 非遗的象征意涵与生命仪式的链接 ",再到 " 非遗的普世价值与时代需求的契合 ",生动体现了 " 以社区为中心 " 的非遗保护理念,让社区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非遗保护的整个过程中去,充分反映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由 " 非遗进社区 " 向 " 非遗在社区 " 的转变。
多方联动,共赏非遗之美
在今年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期间,广州非遗与博物馆、景区、公共文化机构联动,共同开展多项主题活动,包括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 " 非遗工匠汇 "、在广州塔举办的《中华美食荟 · 粤菜文化——跟着粤菜去旅行》粤菜文化展、在广州城市中轴线举办的 " 首届广州非遗艺术时尚周 "、在广州图书馆举办的《" 余料之外 " ——广作家具边角料新生计划成果展》、在红线女艺术中心举办的 " 粤讲粤有戏 " 系列活动等。
其中,在 6 月 11-12 日期间,由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联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的 " 非遗工匠汇 ",以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广钟制作技艺等广作传统工艺为媒,实现文博界和非遗届跨界奇遇,探寻广作传统技艺所承继的中西交融与工艺之美。
" 我哋广式 " 购物节,把非遗带回家
"199-100 顺丰包邮 "" 领券 8 折 + 抽奖 "" 名家孤品放漏 "" 抖币福袋送不停 "" 广绣文创 5 折起!" 一波又一波的广州非遗好货福利,让网友们纷纷 " 秒杀 ",不用 " 剁手 " 就能把物美价廉的非遗带回家。据不完全统计,6 月 1 日至 8 日," 我哋广式——广州非遗购物节 " 期间,吸引 20 余家非遗商家参与,实现销售总额 300 余万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 "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期间,为提振文旅消费,稳定非遗市场主体,助力非遗企业有序生产,广州市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天猫等平台开展了 " 我哋广式——广州非遗购物节 ",并成为全国非遗购物节的分会场之一。其中,6 月 2 日至 8 日期间,主办方精选了代表 " 食在广州 " 的各类传统美食、展现广作精工的传统工艺文创品、体现广式健康生活的养生品等多类优质 " 广货 ",举办 6 场专场广州非遗直播带货,营造了红红火火的线上非遗 " 大集 ",6 场直播共计成交量商品 2000 余件,销售额达 15 万元以上,曝光量达 320 余万。各非遗商家销量均实现倍增,说明非遗线上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采写:新快报记者 许婉婕 通讯员 穗文广旅宣 穗非遗宣
标签: quot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