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十号线滨江东路站回迁项目规划通过
6月13日,在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号线滨江东路站(AH0205规划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会议审议。根据规划,滨江东路地铁站上盖将建一栋80米高的回迁办公楼,一栋70米高的回迁住宅。规划还在交通、绿地等方面作出调整。
■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通讯员 穗规资宣
现状
项目地块内
已拆除现状建构筑物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号线滨江东路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北部,处于海珠区“一区一谷一圈”的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滨江东路和怡乐路交会处。项目地块距珠江新城车程约6.6公里,距广州市政府车程约7.2公里。
(相关资料图)
项目地块在拆除前,北侧临近次干道滨江东路,西侧临近支路怡乐路,设有原珠江泳场公交总站,该站共设4条线路(266路、36路、548路、旅游观光1线)。拆除后,项目南侧为临时道路,珠江泳场公交总站临迁至海印公园。
项目周边主要是住宅小区,整体建成度较高。地块内拆除前为广州打捞局和公交站场的办公及住宅,建筑基底面积约2464平方米(建筑密度40%),绿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绿地率5%),主要出入口位于地块北侧,公共服务设施仅公交站场一处。目前地块已因地铁工程建设拆除现状建构筑物,场地内主要为滨江东路站地铁工程基坑和市政道路。
背景
居民回迁意愿强烈
会上提到规划优化的必要性。广州地铁十号线计划于2023年完工,工程工期紧。目前滨江东路站总平面规划方案已通过审查,需加快推进研究广州打捞局及周边建筑回迁方案,落实征拆回迁需求,保障轨道工程建设。
广州打捞局、市公交集团和滨江东居民支持广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配合该地铁十号线滨江东路站工程征拆,在2021年7月,滨江东路站涉及地块已拆除平整。与此同时,根据2021年的《广州市地铁十号线海珠区滨江东路站工程国有士地上房屋征收摸底、调查结果信息公告》,居民回迁意愿强烈。因此,会上提到,现亟需尽快推进回迁工作。
优化
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
由于现状建筑密度高、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匮乏,控规提到,利用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契机,推进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促进地块周边规划道路拓宽实施。
在城市天际线方面,控规提出,现状临江一线建筑塔楼高度72-140米,项目原建筑高度50米,优化后为80米和70米,城市空间基本维持不变,不破坏现有城市界面。
改善城市空间环境,优化周边现状建筑景观视野。通过调整高层塔楼平面形态,增加规划建筑与现状建筑的建筑间距,缩减北侧建筑面宽,优化南侧怡乐路13号大院住宅视野。
同时,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贡献原权属用地的40%作为城市道路,推进规划道路实施,提升片区交通水平。原权属面积共9759平方米,按规划用地落实后(横断面40米),用地面积仅6124.53平方米,回迁后将移交3634.47平方米贡献为城市道路,占原权属用地面积的40%。
控规提到,项目为公益设施综合开发,为保障回迁需求,优化城市界面,建筑密度有一定调整。规划建筑占地面积从现状2800平方米减少至2563平方米,其中,打捞局地块建筑占地面积1524平方米(建筑密度≤46%),公交场站地块建筑占地面积1039平方米(建筑密度≤37%)。
绿化
增加340平方米绿地面积
根据《广州市绿化条例》及《广州市城乡规划技术规定》,打捞局办公地块绿地率应不少于35%,公交站场混合地块参照旧城区居住用地绿地率应不少于25%。
规划绿地面积从现状300平方米增加至640平方米,其中打捞局地块绿地面积459平方米(绿地率≥13%),公交站场混合地块绿地面积181平方米(绿地率≥6%)。
项目地块周边绿地资源丰富,满足片区居民活动需求。项目范围周边涉及海珠涌边绿地公园2101平方米,并有海印公园、河涌绿地等绿地空间。
同时,控规提到,项目范围内受地铁工程设施、公交首末站、高层建筑消防登高操作场地等客观条件限制,按最大范围设置绿地,并且鼓励通过平台花园、屋顶绿化等引导方式进行立体绿化,提高地块的绿化覆盖率。
交通
新增地下过街通道 (地铁站厅)
片区维持原有“三横六纵”路网骨架形态,项目贡献40%用地为城市道路,推动规划道路实施。本次未调整路网,维持原规划路网系统不变。规划后主要对外道路有滨江东路及怡乐路,路网密度和道路面积率与现行控规保持一致。
项目涉及地铁十号线和佛穗莞城际换乘站滨江东路站,落实公交首末站1处。公共交通设施方面,轨道交通已落实地铁十号线、佛穗莞城际换乘站滨江东路站的交通衔接设施。公共汽(电)车场站方面,研究范围内维持现行控规2处公交首末站,其中项目地块落实1处,用地面积调整为2810平方米。
规划指出,项目无社会停车场,与现行控规保持一致。慢行设施方面,共9处立体过街设施,其中维持6处现状人行天桥、2处现状人行隧道,项目地块增设1处人行隧道,人行隧道均结合地铁站设置。
控规同时优化了交通衔接。通过落实轨道交通街接设施,提高交通组织的较换效率。公交停靠站既有规模基本满足接驳需求(两对);公交首末站规模2810平方米,共2条线路,8个公交车泊位,满足公交车夜间停靠需求。出租车及K+R泊位设置了2处,共8个泊位。自行车存放场设置3处,共350平方米。慢行系统方面,新增地下过街通道(地铁站厅),改善出行品质。周边设置13块地铁指引标志牌。
控规还提到,由于地块尺寸限制,出入口确实难以满足与交叉口的距离要求,但已结合用地合理布局,有效减少对交叉口的交通影响。
标签: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