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资讯!院士海报“飞遍”广州 点燃科技追星热潮
发布日期: 2022-06-17 07:52:42 来源: 新快报

■黄埔区绿轴广场,4栋大楼的整面墙体上正轮流播放14位在穗院士的海报。

■黄埔区绿轴广场,手绘院士海报华丽亮相。

■半个月以来,精心绘制的院士海报走进广州各地。


【资料图】

■天河区昌乐小学,老师在给学生讲解院士海报。

■天河第一小学的学生在观看院士海报。

院士海报全市巡展已持续半个月,遍及各区中小学校、公园、博物馆和高楼大厦

“以大楼为画板,描绘最好的群星。”近日,有市民在社交平台分享说,院士海报飞到自家楼房对面的建筑上,超燃超飒。

原来,这是今年5月30日,为迎接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广州市科协、广州院士活动中心、广东新快报社联合策划推出的《院士画传》系列海报。半个月以来,精心绘制的院士海报走进广州各地。海报足迹涵盖越秀、白云、黄埔、天河、番禺等多个区,走进了中小学校、公园、博物馆、高楼大厦等不同场所。

一张张美轮美奂的海报,讲述了钟南山、林浩然、刘人怀、计亮年等14位在穗院士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黄埔 院士海报飞上绿轴广场大楼

6月14日17时30分,新快报记者来到市民口中的“画板”大楼——黄埔区绿轴广场,看见4栋大楼的整面墙体上,正轮流播放14位在穗院士的海报。市民小林说,4栋大楼同时播放电子海报,效果很震撼,用这种方式加深市民对院士的了解,方式很新颖。记者从黄埔区科协获悉,经测试,夜间大屏效果更好,故暂定将该站点的轮放时间定为每晚7-9时,三轮播放。

除了将海报“贴”上大楼,黄埔区还将海报送进中小学校、社区、企业、公交站。学校包括广州实验中学、广州市黄埔区开元学校、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九龙第三小学等十余所。

今年13岁,来自广州实验中学初一8班的汪济民说,在这些院士当中,他对方滨兴院士最了解。“方院士在保护中国互联网安全方面作出过贡献。海报投放出来,拉近了我们与院士之间的距离。虽然与院士们素未谋面,但我知道,方院士被称为‘中国网络防火墙之父’。当我们在上网的时候,我们不会过于担心电脑会被他人入侵。”

在陈新滋院士的海报前驻足的初一5班学生朱东宁说,他曾读过陈院士参与研发新型抗癌药的报道。这次学校将院士们的资料展现出来,有助于他们更进一步了解院士。朱同学说,自己曾参加过机器人相关的比赛,将来有意愿从事人工智能行业。

白云 将在图书馆博物馆多地巡展

15日上午,新快报记者来到位于白云区的奥绅体育公园,发现这是该区院士海报巡展活动的第一站。院士多与科技相关,巡展为何会走进体育公园?原来,这座体育公园也是一处体育科普基地,向市民科普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运动。

“原来广州有这么多优秀的专家,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广州奥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宇说,作为体育工作者,钟南山院士对运动的喜爱深深触动了自己。“80多岁的老人坐高铁到武汉,落地就能工作。这让我知道好身体是最重要的。”李宇提到,院士本人热爱运动,又喜欢钻研自己的专业,对社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希望自己也能身体力行,先管理好自己,钻研好本专业,然后再借助像科协之类的平台,把科普知识传播出去。他认为巡展的选点选得非常准,因为马上进入到暑期,人们锻炼的意愿开始增强,人流量大,并且足够显眼,男女老少一进入公园便能关注到海报。

李宇说,该公园也是街道的党建家庭宣传阵地,这种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也算党建的一部分,下一步计划将携手区科协,把展览的模式、素材固化下来,或将在电子屏上轮播,进行常年的展示。

不止体育公园,记者从白云区科协获悉,该区挑选了图书馆、医院、企业、博物馆、人才驿站等不同类型的12家巡展单位。巡展从6月中旬至9月底,每期选取两个站点,共分6期推出。

天河 院士海报亮相多所小学课堂

记者从天河区科协获悉,院士海报进入天河区政府大院电子屏,以及天河第一小学、昌乐小学、车陂小学等多所学校的课堂。

“我细细品读着每一位院士的自传,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始终追光而行的坚持者,看到了立志向未来的追梦人,还看到了追逐创新的信仰者。”昌乐小学五年4班的曾泽满说,自己从小便对科学十分感兴趣,立志当一名科技工作者。曾同学还引用了计亮年院士的一句话“有学问、有知识、能对人类有贡献,是最大的荣光”来表达了他的决心。

同样来自昌乐小学的四年1班的尤天博亦表示,从这些院士身上,他学到了做任何事都要认真严谨、有责任心、坚持不懈并能够深入研究。他说,自己从小就热爱科技,将来一定会持续深入学习,将院士们的精神铭记于心,为国家强大贡献力量。

其实,院士海报的足迹远不止这些。比如,在番禺区西园、星海公园的宣传栏,大学城中环东路(高高新天地)公交站、广大站、华工生活区站,越秀区纪念堂地铁站等多个站点也有过海报的身影。记者从广州市科协、广州院士活动中心获悉,接下来,海报还将走进广州大街小巷,让全市的男女老少一齐深入了解在穗院士。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红艳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邓善雯

■摄影: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