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大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加油站
发布日期: 2022-07-01 07:40:38 来源: 新快报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


【资料图】

多年以后,于海峰仍然记得他1983年参加高考是坐着“拉风”的解放牌敞篷卡车去的,因有自信能考上大学,当晚宿在了陌生的床铺也睡得特别熟。这场被他视作人生拐点的高考将他从内蒙古带到了两千多公里外的广东,在教育界深耕近40年,回望来时路,他走得笃定而坚实。于海峰认为,脱离了刚恢复高考时的精英教育,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他总结,“对于个体来说,大学就像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充电桩。”

日行八里赶赴上学路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宛如平地一声惊雷,激发了众多有志青年重新拾起笔杆去圆大学梦,也点燃了许多人的学习热情。以至于在1983年,于海峰参加高考也能真切体会到那阵子的学习热潮。

于海峰出生于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锡伯河和阴河在此交汇冲击出一片沃野,当地村民多以种粮而非放牧为生。于海峰家庭条件不好,有好几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主张,“我们这几个孩子谁能够考上,砸锅卖铁都供着去读书,考不上就回来帮家里种地,一样能解决家里的困难。”

刻苦惯了的于海峰顺利进入了县里“末流”的初头朗中学,中学离家里足足有八里路,尽管每日早早地5点多起床出发,光靠双脚走着去,也免不了经常迟到,缺席早自习和晚自习。但于海峰认为既有失必有得,“步行上学让我能更好地锻炼身体,使我能够保持一个非常好的身体状态,精神也比较好。”

捡起了学校的笔头,家里的锄头也是不能丢的。于海峰说:“当时我们的父母不会刻意因为要读书而让我们少干一些家务,在上中学的时候周末是要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一些农活。”到了周末于海峰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锄草、浇水……活儿一个也不能落下。

日常学习“稳”字当头

上世纪80年代初,没有所谓的补习或是课外辅导之说,老师将所学所得倾囊相授,学生则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一篇郭沫若写的《科学的春天》被于海峰反复研读,以至于都能背下来了,“我们对学习的态度可以说是如饥似渴,拼命学习,补上以前失去的学习时光。”那时包括于海峰在内所有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想通过高考进一步学习深造,改变命运。”

备考方法不尽相同,于海峰走得是稳扎稳打的路子。两年制的高中阶段,于海峰特别注重平时的积累,当年备考也很刻苦,但没有太刻意把其他的时间都放在这上面。在临近高考的三个月里,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学习、生活。

初头朗中学没有设考点,高考前一日,学校租了解放牌的敞篷车拉着学生去另外一间中学参加高考。于海峰当晚宿在别人的宿舍,紧张情绪已经左右不了他了,一觉睡到天亮就赶赴考场。何以这么笃定,于海峰笑答,“可以吹个小牛皮,就是感觉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基础还可以,至少是认真学了的,觉得自己肯定能考上大学。”

考场外没有如今考生家长送考的盛况,于海峰和其他同学一样独自上了“战场”。他至今仍对语文作文题目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小漫画,画中有人在挖坑,当时在理解和消化考试题意的过程当中,我是从人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到底就会有所收获和胜利的立意去写的。”

对财政学慢慢产生了兴趣

于海峰的哥哥是1982年考上大学,幸有学校每月16块5毛钱助学金支撑,哥哥毕业了开始资助他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到他也出来工作了,又为后边的弟弟妹妹上学操心,一个带一个的,逐步通过高考实现“跃龙门”的关键一跳。

高考之后就是估分,正式公布分数前填志愿。当下资讯发达,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填报志愿也成了门“学问”,但在于海峰报考那时,学校不会公布招生分数的信息,父母亲戚对此更是一窍不通,只能孤军深入。于海峰向往着文学和历史类专业的“高大上”,感性地将前面的志愿一股脑地往文学、历史学方向去填,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被当成保底。尽管出来的分数比预估的要高上10分,但仍然够不上他的理想,最终被保底的院校专业录取。

那年高考,包括复读生在内,于海峰班上近半考生进入了高等学府。于海峰说,等到进入学校后,我逐步对财经类专业有了相对理性的认知,一改往日“总觉得学习会计或金融的话就只是一个工具”的想法,认为财政学隐隐有种为国理财的性质,慢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此之后,无论是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是参加工作到现在,于海峰的人生均与“财政学”脱不了钩,也可以说高考的阴差阳错成就了他。

他眼中的高考

高考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25岁那年,于海峰迈出研究所的大门跨入了两千多公里以外的大学校门。自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教育领域深耕将近四十年。对恢复高考四十多年来的变化也是历历在目,于海峰说,随着国家的经济实力愈趋强劲,我国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脱离了刚恢复高考时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转变,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国家的劳动力的素质、知识和文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他看来,高考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义务教育阶段和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大学阶段,就是把知识积累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既是促进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阶段,也是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追求更尖端的科学技术的阶段。于海峰总结说,“对于个体来说,大学就像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加油站、充电桩。”

于海峰参加高考那年,广东财经大学正式建校,当时叫广东财经学院,直到2013年升格为广东财经大学。于海峰见证着广东财经大学逐步发展为一所综合性财经大学。于海峰表示,国内各类财经大学发展轨迹有相似之处,广东财经大学也从原来注重狭义的知识的传授,到现在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校之长,如一家之长。于海峰表示,该校在学生培养上,注重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融合培养。于海峰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做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的公民。同时要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比如元宇宙、区块链等知识,我们可能研究得不深,但是我们多少要知道一点。这样培养出来的经济学的人才,他们的文学素养、科学素养、法律素养都比较强;培养的法律人才,也具备很强的经济学的意识和管理学的常识。”

校长说

选择专业时视野放开 为继续深造留出余地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那个时候读高中可以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书,但现在孩子们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是我们当时没办法想象的。”于海峰表示,正因如此,他建议参加高考的同学们,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的时候,视野要更宽一点,要感性也保持理性。“事实上有些专业的内涵,学生不一定完全了解,就像我说我当初非得想学文学或历史专业,但到了财经类院校学财政学,慢慢的也觉得很不错。”

在他看来,大学是人生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除了提升个人学习能力和形成世界观,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学习,如果接下来还想继续深造,基础类的学科或是相对面更宽一点的专业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会更大。

于海峰寄语,希望同学们经历过紧张的高考之后,可以适当放松自己。祝福今年的高考考生们心想事成,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被自己心仪的学校录取,在大学阶段展开理想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

最后,于海峰说:“我觉得广东财经大学是个好学校,热忱欢迎广大考生报考,我在广东财经大学等你们。”

■统筹:新快报记者 王娟 ■采写:新快报记者 麦婉诗 实习生 陈海丹 ■摄影:新快报记者 龚吉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