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李梓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犹如一张网络,遍布身体,承担着输送血液、维持生命的重要任务。血管完好畅顺,生命之花才能长久绽放。
年轻帅气、医术好、有爱心、血管外科青年一代的“一把刀”……谈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李梓伦,师友们会给他诸如此类的标签。从医十多年来,李梓伦致力于血管外科方向的治疗和研究,运用内科药物治疗的知识、外科手术治疗的技能、腔内介入治疗的手段,身穿铅衣,手持导丝,在蜿蜒曲折的血管里,疏通堵塞,修复缺损,争分夺秒地帮助患者解除多部位的血管疾患。
面对动脉病、静脉病和血栓病的患者群;针对血管狭窄与闭塞、动脉扩张与静脉曲张、血管先天畸形、血管创伤等庞大疾病谱,他和团队精准施治,每天尽职尽责忙碌在工作岗位上,有的是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患者的牵挂。
“外科医生苦不苦,看看梓伦星期五”
动脉因粥样斑块、引起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导致养分无法输送,如果缺血严重有截肢风险;静脉由于高凝、损伤等,血栓形成,肢体回流障碍甚至导致缺血;而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破裂、肺栓塞等更会带来猝死等悲剧。这类病人送到医院,李梓伦和团队医护便要立即投入到抢救中。
血管扩张成形、支架植入、人工血管搭桥、溶栓、吸栓,药物、手术、微创、杂交技术……施展绝技,殚精竭虑,只为血管完好和通畅,守护生命。
“遇到手术日,有时候手术要做到半夜。我的一些本科同学又是现在同一医院工作的同事,常常调侃我,‘外科医生苦不苦,看看梓伦星期五。’”李梓伦告诉新快报记者,血管外科是外科系统里面比较特殊的一个专科,急诊和疑难危重患者很多,“如果碰上破裂腹主动脉瘤什么的,半夜电话过来,就得赶回医院处理急诊,做完手术可能天都亮了。当血管外科医生,一定要练就随时睡随时醒的本领,否则会吃不消。
一台高难度手术,一站几小时;一套沉重的铅衣,一穿一整天,手术结束,汗流浃背,几近虚脱,从夜幕沉沉奋战到黎明,只为开启生命的新通道。“无论超负荷的工作后身心多么疲惫,当看到患者重新呼吸,热血又在他们体内奔腾时,一切都值得了。”他发自内心地笑说。
每完成一台有挑战的手术,或者治疗好一个特殊病例,又或者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李梓伦都会及时把它记录下来,现在已经收集了几百个比较完整的病例,临床经验不断丰富。若是授课需要,随时可以把资料调出来。“有些事情是要坚持一直做的,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
“只要病人、家属不放弃,再苦再累也会坚持”
谈到工作态度,他称很多师友都是楷模。平平常常的经历,没有什么英雄业绩。但都异常认真、细致、严谨。
6年前,一位62岁男性患者,患有老年痴呆,因为腹主动脉瘤接受了腔内修复术。术后反复发烧5个月,后发现是支架感染了。李梓伦所在团队为他做了腹主动脉支架取出加腋双股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解决了发热问题。
术后2个月,患者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发凉,结果是人工血管堵塞了,血流无法供应下肢,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双下肢缺血坏死。患者女儿马上把老人从深圳送来广州,李梓伦急诊做了切开取栓,奋战到凌晨,保住了老人的双腿。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患者又因为相同症状回来了,被迫再次急诊手术。为了老人家的病情,这个家庭已经反反复复折腾了大半年了,家人却毫无怨言。看到患者妻子和女儿关切又疲惫的眼神,李梓伦既感动,又难过。
为什么用了这么强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人工血管还反复堵塞呢?李梓伦事无巨细、反复询问患者的日常护理,试图探寻发病背后的缘由。原来,患者睡硬板床,很可能是睡着后压迫到腋前线的人工血管,导致闭塞。于是他建议家属给患者更换软床垫,而且在人工血管一侧加垫一床软被子,预防人工血管再次被压迫。
如今几年时间过去,老人身体安康,再未出现类似情况。家属时不时会致电咨询李梓伦,聊起当时的情形,都感慨不已,家人更是哽咽地连声道谢。“只要家属和病人自己不放弃,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再苦再累,也会坚持到底。”李梓伦说。
“要敢于接受挑战,才能不断进步”
去年,李梓伦被选派到中山大学团委挂职副书记。在医院和科室领导的支持下,在校团委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他很快熟悉了工作,带领中大十家附属医院团委,以青年文明号为抓手调动医科青年的奋斗热情,开展了很多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新增市级青号19个,涌现大批青年抗疫英雄、业务骨干,工作获得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今年4月份,他又到揭阳市人民医院挂职帮扶,“目前正借助中山一院丰富的管理经验,帮助揭阳市人民医院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我们已经围绕医务、后勤、院感、护理、医保等内容开展了5期医院管理沙龙,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一轮锻炼下来,他说不仅学习了如何兼顾专业发展与服务管理,怎样更好地带领不同的团队,其间专业也没有落下,科研还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在Cell子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文章,并顺利晋升了主任医师……
回顾当初的选择,他直言:“我们要敢于接受挑战,抓住机遇,才能不断进步。医护人员需要重视管理,学习管理,参与管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一家医院的现代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如今,他还带领着科研团队,有2位博士后、3位博士、2位硕士,另外还有几位非常优秀的合作研究者。“我的几个学生大多偏文静,学习和科研都很认真刻苦。有时候凌晨1点我把修改后的文章或标书发过去,他们经常秒回收到,让我既感动又心疼。一名优秀医学生的成长路上是要经历很多艰辛,挥洒无数汗水”。
同题问答
您想对年轻朋友们 说些什么?
我想和年轻朋友们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这个热潮澎湃的时代,我们年轻人要相信自己的潜能,依托所在的平台,不断学习,一直努力,一定会成为更好的自己,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好医生
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我认为一名好医生最大的特质应该是善良。第二,要善于学习。医学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为了掌握最新的技术和理念,一定要善于学习,而且坚持终身学习。第三,需要细心耐心。当医生务必小心谨慎,才能把失误降到最低;还需要将心比己,对患者及家属耐心友善,让他们在焦虑惶恐之中得到安慰和信心。对于目标更高远的医生,需要热心教学和科研,培养未来的好医生,并且通过科研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甚至还需要懂管理、财务和法律等。可见,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几乎是要“全能”的,只有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才能无限接近这个梦想。
人物简介
李梓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血管外科副主任。2021.2-2022.2任中山大学团委副书记,现挂职中山一院医务处副处长、揭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七年制,博士就读于中山一院,博士期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下赴全美排名第一医院Mayo Clinic进行博士联合培养(2010-2012)。博士毕业后留院工作至今,在血管外科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危重症的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各类科研基金9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珠江科技新星等人才计划。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Hypertension、ATVB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黎秋玲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摄影:新快报记者 宁彪 邓迪
标签: 中山大学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