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凤凰大道路侧望规划展览馆视角
■南沙滨水大道东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点
【资料图】
■治理前的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点
■治理后的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点
动态监测 整治复绿
广州有满眼绿色的顺兴石场,也有吸引白鹭翩飞的凤凰湖。今年是广州市地质调查专业队伍走过的第50年。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称“市规划资源局”)借此契机,组织开展了为期2天的“跋山涉海 不负人民”广州地质调查行活动,有关人员调研走访了全市地质工作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反映了全市山水城脉、地质调查以及灾害防治工作的前世今生,助力广大市民读懂广州故事。
■文/图: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
实习生 张永奇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总览:地质调查保障城市建设发展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属于全省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在地质矿产管理方面,市规划资源局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抵御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同时,构建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
在地质调查方面,50年来,市地质调查院支撑和保障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围绕探寻地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此外,对于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的问题,该院正通过新型监测工具来寻找诱因分析趋势,并提出参考性建议,减少潜在危害,保障城市建设。
关键词一 灾害防治
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初验
位于海珠区官洲街道北山村的北山岗,在2017年被认定为广州市大型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该隐患点边坡高陡,坡面岩土体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在强降雨天气,雨水入渗坡体,软化岩土体结构面强度,在重力等作用下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坡脚下居民楼房、学校等建筑物及其内的人员安全。据统计,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数760人,造成潜在经济损失约2000万元。
市地质调查院工程师丁琛说,该院对此处进行勘查,总共划定了6个坡段,分别进行了边坡稳定性评价,并采用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结合传统手段,多次对该点进行了调查、巡查,并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边坡巡查情况,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撤离受威胁人员。因此,该隐患点虽然曾发生多次崩塌、滑坡,但均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2021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海珠区分局协调、推动下,该地根据地质勘查及治理工程施工设计,投入2900多万元,采用格构梁+锚杆+截排水+植草的支护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一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实施地质灾害分级分类管控,探索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除此之外,新快报记者获悉,《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即将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该局表示,届时请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二 整治复绿
从化区顺兴石场成绿色矿山企业
调研团队一行来到顺兴石场。石场围绕着山体的矿坑修建了几个绿植环绕的观景带,这些植物将裸露的山体覆盖起来、保护起来。
顺兴石场场长孙江先提到,他们的策略是边开采边复绿,除了厂房、道路、广场及生产区外,不能有一寸裸露的土地。该石场在矿区,突破传统的简单植被复绿模式,以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矿区园林化、景观化和可持续化的深度修复。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全市采石场数量迅猛增加,高峰时达1000余家,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2003-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原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开展了广州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矿山整治复绿工程,目前全市持证矿山21家,其中固体矿山7个、矿泉水12个、地热2个。截至目前,全市18家持证在采矿山中待建绿色矿山企业仅剩2家,这2家力争在今年底前建成绿色矿山。
2018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面积135.5公顷,连续4年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全市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16家,其中4家矿山已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山创建率88.9%,高于全省水平。
关键词三 转型利用
南沙蕉门河项目入选修复范例提名
广州推进废弃矿山转型利用。其中,由花都区政府在原花都区三向石场、雅瑶十四队石场和雅瑶十三队石场改造成的花都湖,已成为花都区城市中心区重要生态旅游景点和惠民工程。由南沙区水务局组织实施的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凤凰湖)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名单。
调研团队来到南沙区凤凰湖公园。正午时分,阵阵微风拂过,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湖面偶尔有白鹭飞过。在湖边的树荫下,市地质调查院技术设备部部长邓雄文说,广州自2003年起,花了三年时间,对600多个废旧采石场(包括泥场)进行整治复绿。先消除危险因素,然后在安全的基础上栽种树木。
南沙区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岑坚成补充提到,凤凰湖项目修复利用废旧矿山土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增加绿地面积4万平方米,增加水面面积约2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后,总体提高蕉门河中心区蓄涝减灾能力,助力恢复岭南水乡风貌,改善河涌水质,打造南沙滨水城市客厅。
除了已完成转型利用的项目,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市规划资源局正指导推进其他转型利用项目。譬如增城区派潭镇石场的转型利用试点项目,其中的原高龙石场已完成生态修复整治,建成广州市增城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四 动态监测
黄埔区八斗泉泉点每月监测泉点
在广州南沙区滨水大道东,调研团队一行人看到一处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这样的监测点主要设置在软土地带,因为软土固结压缩后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调查部副部长李晶晶说,监测点每天都有数据更新,数据通过内部的自动发射装置,发送至后台系统。市地质调查院工程师陈运坤提到,有了这些装置,他们可以每天在电脑上查看数据的变化,不用特地派人来现场测量,省时省力。
地下水动态监测则是定期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流量及水化学成分等数据信息和变化情况。监测通过对相关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探索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致灾规律。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监测广花盆地隐伏岩溶水、流溪河流域、增江—三江流域砂层水、帽峰山地区矿泉水等区域地下水的动态规律;通过对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数据支持;监测矿山周边疏、排水对矿山开采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一处监测点是八斗泉泉点。八斗泉泉点位于帽峰山南部丘陵区、兴大三路北侧路边。后期村民用岩板进行修缮呈四方井状,泉水自然流出供村民饮用和洗涤。技术人员每月对泉点进行简易监测,包括水温、流量、pH值、矿化度等指标。
标签:
-
1科技手段助力公益诉讼 大大提高了办案的效率和精准度
-
2高通宣布新一轮1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 没有设定截止日期
-
3浙江富阳大源镇举办“婆媳同心”主题笔会雅集活动
-
4摩迅科技:“VR云看展”是如何为展会数字化赋能的?
-
5我爱我家志愿者服务队:弘扬抗疫精神 守护社区平安
-
6万亿睡眠市场正在觉醒,福气多智能床展现高端科技
-
7CCBEC 深圳跨境展开启更多线上平台新功能 踏上云之路
-
8联想集团终止科创板IPO 柳传志约1亿元高薪酬传闻四起
-
9技术领先,出行0焦虑,瑞虎7 PLUS新能源闪耀瑶光2025 奇瑞科技DAY
-
10全新换代 全新设计!全新一代瑞虎7 PLUS内饰曝光 科技感、豪华感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