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聚看点】动态监测、整治复绿,广州地质调查走过的50年
发布日期: 2022-07-27 15:34:21 来源: 新快报

广州有满眼绿色的顺兴石场,也有吸引白鹭翩飞的凤凰湖。今年是广州市地质调查专业队伍走过的第 50 年。近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下称"市规划资源局")借此契机,组织开展了为期 2 天的"跋山涉海 不负人民"广州地质调查行活动,有关人员调研走访了全市地质工作的几个经典案例。案例反映了全市山水城脉、地质调查以及灾害防治工作的前世今生,助力广大市民读懂广州故事。

总览:地质调查保障城市建设发展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会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广州属于全省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开发区域。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广州地处粤中低山与珠江三角洲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


【资料图】

在地质矿产管理方面,市规划资源局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开展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抵御地质灾害的防范能力。同时,构建资源、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绿色矿业发展模式。

在地质调查方面,50 年来,市地质调查院支撑和保障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围绕探寻地质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等方面做出努力。此外,对于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的问题,该院正通过新型监测工具来寻找诱因分析趋势,并提出参考性建议,减少潜在危害,保障城市建设。

关键词一 灾害防治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通过初验

■治理前的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点

■治理后的海珠区北山岗地质灾害治理点

位于海珠区官洲街道北山村的北山岗,在 2017 年被认定为广州市大型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该隐患点边坡高陡,坡面岩土体具有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在强降雨天气,雨水入渗坡体,软化岩土体结构面强度,在重力等作用下易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坡脚下居民楼房、学校等建筑物及其内的人员安全。据统计,该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数 760 人,造成潜在经济损失约 2000 万元。

市地质调查院工程师丁琛说,该院对此处进行勘查,总共划定了 6 个坡段,分别进行了边坡稳定性评价,并采用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等新技术新手段,结合传统手段,多次对该点进行了调查、巡查,并根据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及边坡巡查情况,联合相关部门指导撤离受威胁人员。因此,该隐患点虽然曾发生多次崩塌、滑坡,但均未发生人员伤亡事件。

2021 年,在广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海珠区分局协调、推动下,该地根据地质勘查及治理工程施工设计,投入 2900 多万元,采用格构梁 + 锚杆 + 截排水 + 植草的支护方式进行工程治理。

一直以来,市规划资源局实施地质灾害分级分类管控,探索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提高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水平。除此之外,新快报记者获悉,《广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规定》即将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该局表示,届时请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二 整治复绿从化区顺兴石场成绿色矿山企业调研团队一行来到顺兴石场。石场围绕着山体的矿坑修建了几个绿植环绕的观景带,这些植物将裸露的山体覆盖起来、保护起来。

顺兴石场场长孙江先提到,他们的策略是边开采边复绿,除了厂房、道路、广场及生产区外,不能有一寸裸露的土地。该石场在矿区,突破传统的简单植被复绿模式,以生态修复技术保障矿区园林化、景观化和可持续化的深度修复。

上世纪 90 年代,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全市采石场数量迅猛增加,高峰时达 1000 余家,极大地影响了城市景观和人居环境。2003-2006 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原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开展了广州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矿山整治复绿工程,目前全市持证矿山 21 家,其中固体矿山 7 个、矿泉水 12 个、地热 2 个。截至目前,全市 18 家持证在采矿山中待建绿色矿山企业仅剩 2 家,这 2 家力争在今年底前建成绿色矿山。

2018 年至今,全市已累计完成矿山石场治理复绿面积 135.5 公顷,连续 4 年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矿山石场治理复绿任务。全市已建成省级绿色矿山 16 家,其中 4 家矿山已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绿色矿山创建率 88.9%,高于全省水平。

关键词三 转型利用南沙蕉门河项目入选修复范例提名

■改造后的凤凰大道路侧望规划展览馆视角

■南沙滨水大道东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点

广州推进废弃矿山转型利用。其中,由花都区政府在原花都区三向石场、雅瑶十四队石场和雅瑶十三队石场改造成的花都湖,已成为花都区城市中心区重要生态旅游景点和惠民工程。由南沙区水务局组织实施的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凤凰湖)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名单。

调研团队来到南沙区凤凰湖公园。正午时分,阵阵微风拂过,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湖面偶尔有白鹭飞过。在湖边的树荫下,市地质调查院技术设备部部长邓雄文说,广州自 2003 年起,花了三年时间,对 600 多个废旧采石场(包括泥场)进行整治复绿。先消除危险因素,然后在安全的基础上栽种树木。

南沙区自然资源监测中心副主任岑坚成补充提到,凤凰湖项目修复利用废旧矿山土地面积约 14 万平方米,增加绿地面积 4 万平方米,增加水面面积约 2 万平方米。项目实施后,总体提高蕉门河中心区蓄涝减灾能力,助力恢复岭南水乡风貌,改善河涌水质,打造南沙滨水城市客厅。

除了已完成转型利用的项目,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市规划资源局正指导推进其他转型利用项目。譬如增城区派潭镇石场的转型利用试点项目,其中的原高龙石场已完成生态修复整治,建成广州市增城区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四 动态监测黄埔区八斗泉泉点每月监测泉点在广州南沙区滨水大道东,调研团队一行人看到一处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这样的监测点主要设置在软土地带,因为软土固结压缩后容易造成地面沉降。市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调查部副部长李晶晶说,监测点每天都有数据更新,数据通过内部的自动发射装置,发送至后台系统。市地质调查院工程师陈运坤提到,有了这些装置,他们可以每天在电脑上查看数据的变化,不用特地派人来现场测量,省时省力。

地下水动态监测则是定期监测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流量及水化学成分等数据信息和变化情况。监测通过对相关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水文地质条件,掌握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动态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科学管理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便进一步探索区域地下水位变化引发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致灾规律。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主要工作包括重点监测广花盆地隐伏岩溶水、流溪河流域、增江—三江流域砂层水、帽峰山地区矿泉水等区域地下水的动态规律;通过对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提供数据支持;监测矿山周边疏、排水对矿山开采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一处监测点是八斗泉泉点。八斗泉泉点位于帽峰山南部丘陵区、兴大三路北侧路边。后期村民用岩板进行修缮呈四方井状,泉水自然流出供村民饮用和洗涤。技术人员每月对泉点进行简易监测,包括水温、流量、pH 值、矿化度等指标。

■文图:新快报记者 陈慕媛实习生 张永奇 通讯员 穗规资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