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宣告要筑高新能源市场的城墙,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块砖头,就是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Hi4。
当然,长城筑高城墙不仅靠这一块砖,无论在智能还是能源领域,长城都已经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比如不仅是电能,长城还完成了太阳能 - 电池 - 氢能 - 车用动力全价值链的布局;比如在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碳化硅方面,长城规划的车规级模组已经达到年产能 120 万套。
甚至在智能驾驶方面,长城拥有中国首个数据智能体系 " 雪湖 "、中国智能驾驶行业最大的智算中心 " 雪湖 · 绿洲 " 和全球首个自动驾驶认知大模型 Drive GPT。
(资料图)
自从比亚迪发布了仰望以来,吉利随后发布了银河,长城开这场 " 干货大会 " 要秀肌肉的目的显而易见。而整场发布的重点,其实也就是 Hi4 全新智能四驱电混技术。
Hi4 对于用户的价值,长城说得很清楚:" 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四驱的性能,两驱的能耗 "。现场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为了说明 Hi4 " 全场景驾驶无忧 ",几段视频分别从雪地、赛道、爬台阶等角度出发,来突出 iTVC 智能扭矩矢量控制系统如何通过毫秒级频次快速对前后轴扭矩进行分配及动态调节,从而提升操控稳定性和驾驶安全性;
而由于搭载了 1.5L/1.5T 两款混动专用发动机,Hi4 可以实现 41.5% 的最优工程热效率,做到 " 全工况效率最优 ",也就是非常省油。
所以,我理解这就是一套以四驱 + 低能耗 + 可电可野全场景使用为主打的插混动力总成。它以 70kW Hi4 前驱动模块总成,搭配三合一 150kW 大功率 Hi4 后驱动模块总成,实现双轴四轮驱动;涵盖 19.94kWh/27.5kWh 两种电量,可实现整车 100km+ 纯电续航。
还要着重画一个重点,那就是它的价格会比较低——长城官方说 " 四驱的体验、两驱的价格 ",我是否可以简单粗暴理解为,它的价格就是目前长城插混两驱车型的价格呢?刚上市的哈弗二代大狗,纯电续航 105 公里的插混版本价格是 17.58 万元,大家可以自行揣摩(瞎猜)一下。
说到这里,我想要说一下这场发布会最让人遗憾的地方——
那就是没有将技术落地到任何一款车型。
比亚迪亮相了仰望 U8,其实是为了推出易四方平台;吉利发布银河,也顺势推出了银河 L7。长城干货大会最大的主角无疑是 Hi4 以及长城强大的体系战斗力背景。但是,它却没有推出任何一款车型。
这是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地方。我认为这样做的遗憾有两点:
1、所有技术干货都应该在车型上实现闭环,不然这就真的全部都是 " 干货 ",而不能成为一个故事。
" 干货 " 对于我而言就是资料,就像是我特别不喜欢看 " 影视解说 ",因为他们把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用一些 " 干货 "、" 划重点 " 来平铺直叙出来,三分钟看完一部电影,从而失去了电影本身叙事所应有的感染力。自然很难走心、动人、攻占人的心智。
长城这次本质上就是输出了一些亮点和参数,但并没有讲好一个故事。
2、因为没有车型,更没有预售价,此次盛大的发布所吸引到的所有流量,都欠缺一个合理的通道,转化成真正的销量和线索。
单有流量而没有转化,甚至于很难让消费者因为这些干货,而增加某些车型的搜索量,更别说引发他们进店的冲动。
不过,Hi4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落地,发布会上还是提到了两个关键词:下个月亮相,由哈弗首次搭载。
这其实就是一个谜面,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吧:上海车展前后,或由哈弗枭龙 MAX 首次搭载(新闻稿里一个字没写,我猜的)。
简单一件事,需要表达得这么曲折么?预热一款车,需要这么长的周期么?我的建议是:这场发布会可以在新车差不多能亮相的时候再开,车如果还没定型,可以用围栏围起来,避免近距离拍摄,但至少,受众有车型关键词可以搜索;有预期价格,可以留存相应的目标群体。
" 两驱的价格、四驱的体验 ",没有具体价格区间,受众真的很难用心理来模拟体验。
整场发布会在最后 5 分钟,制造了一起刷屏级事件——长城高调向 " 网络水军 " 说 " 不 ",同时发布了 " 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行业倡议 "。
我对整个内容都举双手表示赞同,同时,我也认为长城在这样全网关注的场合发布这样的行业倡议,需要非常大的胆量和自信。但我依然有我个人的疑惑:
1、这个内容,其实和 " 智能新能源干货大会 " 的主题几乎毫不相干,上文中我已经说过,Hi4 这个核心爆点因为欠缺落地车型的承载,很大程度上会让整个价值输出变得不那么有效。" 净化网络环境 " 这件事,由于每一句话都过于劲爆,以至于现场从前 45 分钟面对技术干货实在 " 太干 " 而未免枯燥的沉静,变得立刻炸开了锅。
这就又让 Hi4 的核心传播价值被大大分散了。很容易联想到的是,关于这场发布会的后续传播,一方面是 " 关于 Hi4 一系列资料的复制粘贴 ",一方面就是 " 长城太刚,高调抵制网络水军 "。哪个部分更容易引起一般受众的注意力?不言而喻了。
2、作为长城一路走来的见证者,我还深刻记得在 2018 年年底,WEY 品牌成立两周年的发布会高潮部分,正是包括王传福、李书福在内的五大中国品牌掌门人,都通过录制视频和发来贺信的方式,为 WEY 送上了祝福。当时现场可谓是一片惊叹和感慨,而事实上,在 2018 年之后,中国品牌真正在强势的崛起。
长城在这个 " 倡议 " 环节的 PPT 中,针对某些中国品牌的措辞可以说是非常明显,甚至在官方直播间内,发生了疑似官方人员没有更换用户名、直指某中国品牌的 " 乌龙 "。
作为一个亲历了 2018 年 WEY 两周年发布会和当下现场的人,这种前后的撕裂感让我个人非常感慨,甚至有些不适。我有一种:当年有多热泪盈眶,如今就有多失望的感觉。
针对 " 净化网络环境的倡议 ",我个人认为有很多种办法可以把它做成震撼行业的事件营销,但这个事件没有必要发生在一个品牌技术战略发布会上。如果非要做,用 " 格局感 " 来替代 " 针对性 ",会不会是更好的选择呢?
查姐后记:
我其实纠结了很久,才决定在这篇文章中不是去复制粘贴那些技术名词,而是说一些内心的真实感受。
正如长城在发布会的 " 倡议 " 环节中所说,很多媒体写文章的时候,花费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会不会被攻击。我在写文章的时候,也会因为害怕被人认为是 " 恶意负面 " 而非常吝惜使用偏向负面的评论。
但是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还是选择了写出我真实的思考,因为我认为这比盲目吹捧要更有价值。
言语就像风,我认为驾仕派创作文字的目的,不是传递那些终会消散的风,而是提供给看这些文字的人,以真正的思考、探讨的空间,这才是驾仕派的价值。
我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写了也许会被人认为是负面的评价,但是整场 " 干货大会 " 看下来,我对长城是佩服大于疑惑的。
一方面,这个企业在全价值链条上的深耕,远比一般人看到的多得多,它不是一款车型、几款车型在市场上斩获怎样的销量,而是真正用自身的眼界,看得足够长远、把对未来的思考带到当下——即便很多人不理解、看不懂。而这正证明了,长城不是一个短视的企业。
在我 20 年的从业经历中,我对于技术的尊敬与崇拜,其实正在于——所有受众短时间内看不懂的技术和路线,终会在某个爆款身上被串成一串珍珠,并最终影响整个行业的行进路线。
另一方面,我认为长城是真正具备体系力的中国汽车企业。它的体系力,既表现在对于技术投入的坚定,亦呈现在人才团队的高质量和稳定性上。
长城近年来在组织构架上的调整,算得上是中国品牌中最频繁和力度最大的,但这种调整上的 " 柔性 ",事实上也证明其体系力主干的 " 韧性 ",
而韧的基础,是足够强。
强韧的长城,没必要在 2023 年最初乱了阵脚。甚至在我眼里,选择 Hi4 首搭哈弗品牌已经亮出了长城的野心,那何不让这份热望再沸腾一些?
无论是科技平权还是性能体验平权,长城最终是落在独有的技术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理念上,已经体现出中国品牌在当下所彰显的造车自信。智能四驱电混技术,不仅匹配哈弗在 SUV 市场上对于中国人的懂得和拿捏,也完全匹配哈弗用户在都市 + 户外全方位使用场景下,要能省也要能野的需求。
绿牌 + 四驱 + 越野的这个故事,我想不到有比长城更适合的品牌来讲。
希望长城能够讲好这个目前其实还很稀缺的故事,也希望所有中国品牌都能够惺惺相惜,互相鼓劲,而不是在流量中,迷失了彼此。
文|赵小查
图|网络
标签: